歼-5
1956年9月8日,沈阳飞机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种喷气式歼击机歼-5,即米格-17Ф型,随后获批准批量生产。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成批生产喷气歼击机的国家之一。歼-5战斗机一亮相,就在东南沿海击落美制台湾来犯战机八架,其后更为中国的国土防空作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歼-5战斗机(英文:J-5或F-5,北约代号:Fresco,壁画),是中国沈阳国营112厂(现称:中航工业集团沈阳飞机工业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仿制的单座单发第一代战斗机,是中国制造并装备空军的的第一种高亚音速喷气战斗机。
该机参照苏联米格-17φ(米格-17F)型战斗机研制,采用机头进气的后掠式中单翼机气动布局。歼-5飞机是全金属结构,体积小,重量轻、低空机动性能好,装配中国产“涡喷-5”型发动机。
歼-5的研制从1954年10月开始,1956年7月13日,全部采用中国自制零件的第一架歼-5完成总装。1956年7月19日,歼-5原型机由试飞员吴克明驾驶首次试飞成功。
歼-5自1956年9月正式投入批生产,到1959年5月停产,共生产767架。后来在歼-5的基础上,成都飞机厂研制歼-5甲和歼教-5飞机,分别于1964年11月和1966年试飞成功。
歼-5的研制装备,标志着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成批生产喷气飞机的国家。
歼-6
歼-6是沈阳飞机厂仿制前苏联米格-19的超音速歼击机,于1959年9月23日首飞成功,1964年1月仿制成功,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进入了超音速时代。六十年代中国向巴基斯坦提供了歼-6,印巴战争中歼-6共击落一架米格-21,八架苏-7和三架英制“猎人”战斗机。当时在巴的美国顾问认为歼-6技术水平相当高,爬升率比印度的米格-21和巴基斯坦当时拥有的美制F-104都快,低空缠斗性能好过当时亚州除F-86外的所有战机。随着时代的进步,装备数量曾高达3000架的歼-6已退出现役。
歼-6战斗机(英文:J-6或F-6,北约代号:Farmer,农夫),是中国沈阳飞机制造工业公司制造的单座双发超音速战斗机,主要用于国土防空和夺取前线局部制空权,也可执行一定的对地攻击任务。
歼-6是中国根据前苏联米格-19仿制和发展的,1958年初开始研制,1960年投入批生产,1964年,首批歼-6战斗机交付中国空军使用。至1986年停产,歼-6生产了约4500架。
该机是中国第一种超音速战斗机,曾是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装备数量最多、服役时间最长、战果最辉煌的国产喷气飞机。在各次实战中,歼-6共击落20多架各型战机,而自己没有一架被击落。
2010年6月12日正式退出中国空军编制序列。
歼-7
60年代初,中国开始仿制苏联米格-21战斗机,并命名为歼-7。1966年1月,首架歼-7在沈阳飞机厂首飞。因为当时中苏交恶,我国实际上并没有从前苏联得到的有关米格-21战斗机的大部分技术资料,到手的资料也有有很多的错误,使得该机的研制过程步履维艰,最后经过艰苦努力,用“照猫画虎”的方式成功仿制出了歼-7战斗机。通过歼-7战斗机的研制,中国走完了引进-消化-吸收-自主研发战斗机的全过程,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歼-7战斗机作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中至90年代中的主力战斗机,在中国国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该机型的一些改型也出口到国外,获得好评。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对前苏联米格-21产生了兴趣,计划从苏联引进米格-21。当时由于中苏关系已出现裂痕,苏联并不想提供该型号战斗机给中国,尤其是生产技术,甚至在莫斯科航空展上米格-21公开亮相后,苏方对中国的答复竟然是“我们根本没有这个型号的飞机”。但随着共产国际形势变化,苏联需要中国支持,于是1961年中苏签署协定,授予中国米格-21F-13飞机及R-11F-300发动机的制造特许权,包括全套生产技术资料,飞机、发动机散装件,以及当时国内缺少的成品、原材料。
1961年3月30日,以刘亚楼为团长,徐昌裕、丁仲为副团长的中国政府代表团,经与苏联政府谈判,签订转让米格-21及其发动机和卡-13(K-13,北约代号AA-2“环礁”,仿制中国转交的美蒋AIM-9B“响尾蛇”导弹而成)空空导弹制造技术的有关协议。
1962年5月18日,航空研究院与航空工业局发出《关于共同组织米格-21飞机技术摸底,为仿制及进一步自行设计做好准备的联合指示》。[2]由于中苏交恶,实际上大部分的技术资料没有到手,到手的文件又有很多错误,实际对歼-7的研发生产有用的就只有几架样机,这给试制带来了困难。最后经过负责此项目的沈飞公司和成都飞机工业公司的技术摸透和研究,根据苏联提供的米格-21样机制造出原型机。之前国内科研机构曾构思过东风-113高空高速战斗机,但因工业基础无法满足设计要求,很快被迫放弃。
歼-8
1964年,我国开始在米格-21的基础上独立进行重大改进,研制歼-8战斗机,并于1969年7月5日首飞成功。但由于十年动乱的严重干扰、迟滞了该机的研制工作。
歼-8战斗机,1964年开始设计,1968年7月首批2架原型机完成,1969年7月5日首飞成功,1979年完成设计定型,1980年开始服役。
实际上歼-8战斗机是在歼-7战斗机基础上装备两台WP-7甲涡喷发动机,加长了机头,以提高高空战斗能力。歼-8类型飞机是上世纪70年代是由中国沈阳飞机研究所和沈阳飞机制造公司研制和生产的高空高速战斗机,属于第二代战斗机,也被称为世界上最后一种第二代战斗机。相继研制出歼8白天型,全天型,歼8Ⅱ。特别是在歼8白天型飞机基础上研制出了歼8Ⅱ型飞机,歼8Ⅱ型飞机适用于国土防空作战,歼8Ⅱ型飞机现成为中国国土防空的主战机型。
此外,沈飞在歼-8Ⅱ基础上又先后开发出歼-8ⅡM、歼-8Ⅲ、歼-8D、歼-8F、歼-8T等改进型号,比2006年9月22日,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委托中国飞行实验研究院无偿捐赠给南昌航空大学一架歼8Ⅱ飞机。2010年11月4日,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无偿捐赠一架歼-8Ⅱ型飞机给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以用于航空教学,营造航空文化,激励师生“航空报国,献身国防”事业。原型的技术水平有了大幅度的飞跃,主要改进方面包括火力控制系统、动力装置以及配套机载设备等。
之后沈飞在歼-8的基础上研制了歼-8II,将机头进气改为两侧进气。1984年6月12日歼-8II原型机首飞成功,88年3月18日歼8Ⅱ设计定型。而这时的歼-8与当时国外航空强国装备的战机相比,已经落后了很多。但是它在中国航空工业史上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标志着中国战斗机设计跨进了自行研制的新阶段。
歼-9(未服役)
1964年,在我国进行歼-8战斗机设计的同时,为了解决战斗机升限留空时间短,高空高速性能差,没有雷达,高空机动性差等缺陷,提出了设计歼-9的计划。当时歼-9设计思想前卫,在设计性能上大大超越了歼-8方案,但是也因此使得研制过程出现了大量不可逾越的困难。考虑到当时的国情,我国最终选择了歼-8这个渐改方案,并于1980年彻底放弃了对于歼-9战斗机的研发。歼-9虽然停止研发,但是为后来的歼-10研制奠定了技术和人才基础。
国产歼-8 型歼击机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著名歼击机了。但是在歼-8 提出研制的 1964 年,还提出了另一种方案与之竞争,并经过了多次方案论证,但终因种种原因而未能投入量产,但是现在看来,仍有许多是值得借鉴的,我们可以称其为歼-9,并来回顾一下这段历史。
歼击9 型截击机是一种全天候高空高速要地防空截击机,主要以苏“逆火”和美B-1B 超音速轰炸机为主要作战对象。设计技术指标达双 26(升限 26 公里,时速 2.6 马赫),可以说是中国歼击机性能之最了。
歼-10
歼-10是第三代单发中型空中优势战斗机,在此之前除了引进的苏-27,中国装备的都是第二代战斗机。80年代初,领导层提出了新型歼击机的研制要求,刚开始基本上确定的是沈飞的基于歼-13的改进方案,后来成飞的歼-10方案脱颖而出,并于1986年正式上马,代号“10号”工程。在研制的过程中,中国空军接触到了苏联的苏-27,对第三代先进战斗机有了深刻印象,要求引进苏-27并中止歼-10的研发,使得歼-10项目差点下马。在军队主要领导的支持下,歼-10才得以继续研制。1997年6月2日原型机完成建造,1998年3月23日成功首飞,2004年4月13日正式定型。歼-10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自主研制国际先进战斗机的行列,同时将中国空军的战斗力提升到一个相当高的档次,并且为歼-20的研制奠定了非常坚实的技术及人才基础。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歼-7和歼-8系列战斗机陆续开始研制装备时,空军自知这些国产版米格-21或改型不足以满足新世纪的国防要求,因此力图发展一种能与世界先进水平看齐的先进战斗机。
歼-9是中国航空工业界为这一目标发起的第一次尝试。歼-9具有鸭翼、大三角翼等多个突破性设计方案,从设计思想上来说是接近世界第四代战斗机的水平的。该型号由国内601所研制,后转由611所负责,大致上与瑞典的Saab-37雷式战斗机有些类似。
但是该型号的指标设置得过高,脱离国内科研生产实力的实际水平。特别是配套的扇-6发动机经过20多年的艰难曲折的研制道路,花费了1亿多元的研制费。虽然已于1982年通过地面台架24小时的飞行前合格试验,终因研制周期拖得太长,技术性能指标显得落后,飞机型号下马失去使用对象,而形成“停止投资,总结经验”的历史结局。
由于中苏关系恶化带来的巨大压力,加上改革开放使得我国国力增强,并且重获从西方引进军事技术的渠道,我国于80年代具备了研制新歼击机的动机、底气和能力。西方出于抗衡苏联的需要,给予中国大量技术援助,其中有传闻以色列将自己的的IAI Lavi 狮式战斗机的设计资料提供给我国。在之前对新型歼击机的研制工作基础上,辅以外国技术的帮助,成都飞机制造公司挑起重担,发起了对第四代战斗机的冲击——研制歼-10战斗机。
歼-10战斗机偏重于空中优势格斗,对地攻击能力显得不足。于是在歼-10的基础上,成飞又研制出歼-10B型战斗机,突出综合任务能力。歼-10B采用DSI进气道、有源相控阵雷达,具有非常先进的性能。
歼-11
歼-11属于第三代双发重型战斗机。1990年9月17日,包括多位高级将领在内的中国军事代表团参观了莫斯科城外的库宾卡空军基地。据传当时苏联极力推荐米格-29,但中国人决定选择性能更加优异的苏-27,并立足于引进其生产线。早期组装的苏-27被命名为歼-11,之后中国通过自产零件进行仿制,命名为歼-11B。歼-11B主要在电子设备上比苏-27及早期歼-11有较大改进。
歼-11战斗机是中国购买的俄罗斯生产及授权的苏-27SK(苏-27的外销版)的国产版,为第三代战机,由沈阳飞机公司建立生产线,俄罗斯供应主要零件与系统后建立生产与组装能力。
1990年12月28日,中苏在北京签订引进首批苏-27SK/苏-27UBK战斗机的协议。
1992年6月27日,首批12架苏-27战斗机交付中国空军。
1996年12月,中俄签订引进苏-27生产线的协议。
1998年12月16日,沈飞自行组装的歼-11成功首飞。
2000年交付空军部队使用。
歼-12(未服役)
歼-12是一款轻型战斗机,被称为“空中李向阳”。1968年4月,我国空军提出了研制“小歼”的计划。原型机于1969年12月26日首次试飞成功。1978年2月,因调整装备体制而决定停止研制。除一架做破坏性强度试验的原型机外,共生产了5架经过试飞的整机。该型机的弱点是过于轻小,无法加装先进航电设备,火力也较弱。
1960年代中后期,中国空军根据当时的局部战争的经验,特别是第三次中东战争、越南战争的空战以及中国空军与海航在海南岛及广西云南边陲与美军的防空作战实践证明,即使在广泛使用空空导弹的情况下,占据有利的射击位置。速度较低或机体重量较轻的飞机,如越南人民军空军的米格-17在空中格斗中与美国的F-105、F-4相比在某些方面还是有优势;中国军队当时也用歼五、歼六在国土防空作战中击落美军的现代化战机。中国空军预计未来战争中空军机场是敌方打击摧毁的重要目标,短距起降、维护简单、造价低廉、随时能打随地能战的小型歼击机就像空中的游击队员,可以在敌方预计不到的地方出现,“适应人民战争需要、实现广泛、分散的空中游击战”。为此,中国空军提出研制、装备超轻型前线战斗机,重量在4吨左右,可以装在卡车上机动转场部署;机动性好,主要是加速能力、爬升和盘旋性能突出。
1969年8月,中央军委批准了空军航空工业领导小组(当时空军对第三机械工业部实行军管)向南昌飞机制造厂设计室及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分别下达了“小歼”研制任务,要求设计小、轻、灵类型的超轻型歼击机。南昌飞机制造厂完成了这种飞机的方案设计。空军负责装备科研的副司令员曹里怀担心方案的可靠性,要求南昌飞机制造厂到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征求对方案的意见。
南昌飞机制造厂以陆孝彭任主设计师,用1年零5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歼十二详细设计、主要风洞试验、强度试验和系统模拟试验。1970年3月,型号名称定为歼十二。原型机于1970年12月26日首次试飞成功。首批制成3架样机。随后针对试飞中发现的问题(如超音速气动问题),对飞机做了10多项重大改进,重新发图、制造。改进后的飞机于1975年7月1日试飞成功,至1977年1月止,歼-12共试飞一百多架次,完全达到原下达的战术技术指标的要求。
最终空军没有批量生产订货。
歼-13(未服役)
歼-13飞机的设计思想酝酿于1971年底,当时根据六院的指示由601所着手研究下一代歼击机方案。601所根据作为我国空军歼击机主力的歼6已经落后的情况,认为应研制接替歼6的空战歼击机,作为80年代的空军主力战斗机。在当时同量级的新战斗机中,同时研制的还有美制的F-16。歼-13体现了一些先进的设计思想,但是该项目在与611所歼-10项目的竞争中落败,最终停止了研制。
歼-15
歼-15是第三代重型舰载战斗机,由沈阳飞机公司设计。歼-15由中国从乌克兰购得的苏-33原型机T-10K-3,在歼-11B基础上研制并融合苏-33的技术,装配鸭翼,折叠式机翼,机尾装有着舰尾钩等舰载机特征,将部署到瓦良格号航空母舰上。有消息称,歼-15已于2009年8月进行了首次试飞,2011年4月25日,第二架歼-15原型机进行试飞。
歼-15(英文:J-15,中文绰号:飞鲨“Fēishā”,英文:Flying Shark,北约代号:侧卫D型,英文:Flanker-D)是中国参考从乌克兰获得苏-33战斗机原型机T-10K-3号机以国产歼-11战斗机为基础进而研制和发展的重型双发舰载战斗机,该机研制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承担。歼-15在战斗机世代划分上属于第四代战斗机改进型,即第四代半战斗机。
拥有可折叠机翼的歼-15在外形上与俄制苏-33非常相似,但歼-15融合了歼-11B的技术。在歼-11的基础上新增鸭翼、配装2台大功率发动机,实现了机翼折叠,全新设计了增升装置、起落装置和拦阻钩等系统,使得飞机在保持优良的作战使用性能条件下, 实现了着舰要求的飞行特性。
2009年8月31日,歼-15首飞成功。2012年11月23日歼-15降落在辽宁号航空母舰甲板上,由飞行员戴明盟首降成功。
歼-16
歼-16是沈飞以引进的苏-30和仿制苏-27的歼11B为基础进行研制,属于三代半多用途重型战斗机,具有很强的对空对地攻击能力。歼-16虽然不是一款隐身战机,但它的性能仅次于四代隐身战机,预计将成为歼-20服役之前中国海空军的主力机种。
歼-16作为苏-30MK2的仿制品,已经算不上是什么新鲜事。无独有偶,中国的歼-11战斗机是仿制俄罗斯苏-27的产品。俄罗斯警告中国人,简单地模仿俄罗斯的技术只能生产出劣等飞机。虽然中俄两国依然存在技术争端,但俄罗斯仍为中国仿制的俄罗斯飞机出售航空发动机。
中国相信它在今后5至10年内将不再依赖俄罗斯提供军用发动机。
苏-30MK2战机是一款重34吨的战斗轰炸机,类似于F-15E战机。苏-30MK2战机能够携带8吨的智能炸弹和导弹。其能够进行空中加油作业。中国海军列装有24架苏-30MK2战机,中国已生产了约16架歼-16战机。
中国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已向记者展示“仿制苏-27的中国新型歼-16多用途战斗机”,这架飞机已涂上中国海军航空兵的标准涂装,“它完全是苏-30MK2的翻版”。中方权威军事人士表示,21世纪初苏-30MK2曾大量出口到中国。苏-30MK2是对于早期苏-30MKK战斗机进行技术完善的改进型号,特别是在机载航空电子设备和机载武器上重点提高了使用精确制导武器对海(陆)目标进行打击的能力。中国海军对苏-30MK2的性能感到非常满意,因此要求沈阳飞机制造公司仿制这种多用途战斗机,主要侧重于加强利用中国研制的反舰导弹打击水面目标,机身则与此前仿制的歼-11BS基本一样。该杂志称,首批24架歼-16战斗机已经下线,将大幅提高中国海军航空兵的战斗力。特级试飞员陈昌金曾试飞该机型。
歼-20
歼-20是成都飞机制造厂研制的中国第四代隐身重型歼击机,采用两侧DSI进气道、全动垂尾、全动鸭翼、边条翼等先进气动布局。该机于2010年10月14日完成组装,2010年11月4日进行首次滑跑试验。2011年1月11日12时50分,歼-20在成都实现首飞,历时18分钟,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第四代隐身战斗机俱乐部。目前世界上已飞行的四代机只有美、俄、中三个国家四种机型,分别是美国的F-22、F-35,俄罗斯的T-50、中国的歼-20。其中F-22已服役并停止生产,其他三型四代机都处于研制之中。需要说明的是,四代机的说法是以前的美国标准,而俄罗斯的标准说法是五代机,后来美国人为了跟俄罗斯在说法上保持相同水平,就把四代改称五代。所以现在国内所说的四代机和五代机都是相同机种。
我国在成功研制出歼-15重型舰载机之后,已经基本掌握了重型舰载机的关键技术,但我们必须冷静地看到,歼-15相对于美军的F-35C舰载机已经相差一代,我国第二代舰载战斗机必须达到第四代战斗机的水平,在作战能力上,要能够与F-22和F-35战机进行有效对抗,对国外典型的三代改进型战斗机,如F/A-18E/F、F-15K、F-15SG、台风战机等保持全面优势。按照通用化和减少成本的考虑,在歼-20战斗机基础上发展一种重型舰载战斗机,是非常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正确选择;同时,在该机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发展歼轰-20双座多用途战斗轰炸机,以及歼电-20高性能隐身电子战飞机,走系列化发展之路。
发展重型舰载隐身战斗机将确立中国在世界舰载机技术上的优势地位,由于F-35C具有先天技术缺陷,在歼-20舰载型战斗机面前,F-35C在空战能力上将处于明显劣势,这将是美国自1944年以来,首次出现对手的舰载战斗机优于美方的情况,这将让美军难以接受,美军很可能将加速新一代(美称第六代)舰载战斗机的研制进度。在美军NATF计划下马之后,中国的重型舰载隐身战斗机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种重型舰载隐身战斗机,它将开创人类舰载飞机发展的一个先例,成为世界舰载机发展的伟大里程碑。
总之,中国发展歼-20舰载型战斗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关于枭龙、飞豹、苏-30、强-5、强-6
枭龙是由巴基斯坦出资,中国成飞研制的一款三代轻型战斗机,主要供巴基斯坦空军使用,并力图打开国际市场。国内代号为FC-1,巴基斯坦代号为JF-17,巴方称为“雷电”。枭龙采用了很多新颖的技术以及先进航电系统,其发展源头是中国在歼-7基础上研制的超-7项目。由于中国空军并没有打算装备枭龙,所以不属于中国歼击机行列。
飞豹的正式名称是歼轰-7,代号FBC-1,一开始是为海军研制的歼击轰炸机,主要用途是对地对海打击。后来经过升级完善,空军也开始装备该型飞机。飞豹具有强大的对地打击功能,在中国引进苏-30之前一直独立支撑中国海空军的打击能力。即使在引进苏-30之后,飞豹也是主要的打击手段,经常参加国外合同演习。它并不属于歼击机。
苏-30是在苏-27基础上研制的,具备了强大的对地攻击能力。中国在引进苏-27后,由于该型战斗机没有对地打击能力,便又引进了具备综合任务能力的苏-30战斗机。中国引进的苏-30分别为苏-30MKK及苏-30MK2。由于没有引进苏-30生产线,所以它没有对应的“歼”字头编号。预计苏-30将被自主研发的歼-16替换。
强-5是在歼-6基础上研制的对地攻击机,称为强击机,主要使用机炮和火箭弹打击地面目标。
强-6是在米格-23MC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可变后掠翼强击机。由于结构复杂,并且与同时期发展的歼轰-7相比并没有什么优势,所以停止了研发。
关于传说中的一些型号:歼-14、歼-18、F-60
在歼-20出现之前,人们一直以为中国的第四代隐身战斗机会叫歼-14,并且网上已有不少根据猜想绘制的图片。当歼-20出现之后,它的编号“2001”说明该型机是歼-20第01架,就像歼-10原型机编号为“1001”一样。歼-14的说法由此从舆论中消失,成为了泡影。网上对此有各种猜测,一个说法是沈飞与成飞竞争时落败的方案,另一个说法是成飞已放弃的歼-10双发大改方案。
歼-18与F-60是国外媒体基于认为中国需要一款像美国F-35一类中型四代隐身战斗机的想法,对网上一些信息进行捕风捉影的揣测。其中歼-18是第四代垂直起降战斗机,大概源自于网上一张电脑制作的图片。F-60是第四代中型战斗机,源于网上一张酷似F-22的模型照片,而该模型只是一群学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