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提到我军救援直升机的发展,我国空军及海军航空兵的救援直升机一直比较薄弱,在本世纪之后才有比较明显的改善,目前装备机型包括进口的米-17和国产的直-8系列救援直升机。
国产救援直升机发展一直比较缓慢,主要原因是国内直升机工业比较薄弱,难以提供比较先进的型号,配套设备也不完善,另外空军长期招待国土防空作战任务,作战飞机的作战半径比较近,对于专业救援直升机的要求并不迫切。
上世纪60年代初,根据空军的需要,我国在直-5直升机的基础上加装了简单的救生设备,改装成直-5救援直升机,1965年之后,根据海军航空兵的要求,在直-5救援直升机的基础上研制了直-5水上救援型,它主要是加装了电动绞车、可以投放救生绳梯和抛放救生船,同时增加一些救生设备,主要执行海上救生任务。
由于直-5存在载荷低、速度低、发动机功率小、油耗高、噪声大等缺点,被飞行员称为“空中拖拉机”。所以我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也一直希望能够研制新型救援直升机,不过考虑到当时的国内经济技术条件,只能在现有的直升机上简单的加装救援设备,用于执行救援任务。
- 上世纪80年代根据海军航空兵的要求,我国决定测绘仿制SA321“超黄蜂“通用直升机,这就是直-8直升机,它的货舱底板就有一个1*0.8米的开口,可以外部吊挂吊篮或者绳梯之用,同时它的内部空间较大,可以根据需要加装备救援设备,所以它也具备一定的救援能力。
2001年发生歼-8B与EP-3相撞事件是我军救援直升机发展的一个转折,事件之中我军飞行员王伟落海,尽管我国有关部门出动了海空救援力量进行搜索,但是仍旧未能发现王伟同志,并且在搜索过程之中,也痛感现代搜索救援力量的缺乏,为此这个事件之后,中央军委决定将搜索救援作为一项专项工程来抓,发展海陆空立体的搜索救援力量。
作为这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直-8的基础上改装了直-8S搜索救援直升机,它在直-8的基础上加装了舱门绞车系统、光电探测系统、高频定位仪,具备更好的搜索与救援能力,主要执行海上飞行员搜索与救援以及执行医疗救护任务,并且还可以执行一般的运输任务。
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海军编队远海训练增多,空军、海军航空兵也频繁出海训练,已经超过了直-8S的作战半径,所以又发展了直-8JH舰载救援直升机,它主要是在直-8J舰载型的基础上改装而成,主要采秀了高压起落架,以适应舰上起降,采用了基于数据总线的联合式航空电子系统、玻璃化座舱,飞行性能更好。
上世纪90年代之后,空军考虑到现有的直-5救援直升机已经陈旧,并且搜索能力较差,难以执行新形势下的搜索救援工作,所以利用引进的米-17型直升机改装了米-17搜索救援直升机,它主要是在米-17-1型直升机的基础上改装而成,主要加装备高亮度探照灯、光电吊舱、舱门绞车等,具备昼夜全天候搜索与救援能力,为了配合搜索设备使用,在座舱内部加装了一个多功能显示器,可以进行多模式切换,满足不同任务的使用。
为了打破国外直升机对于空军救援直升机的垄断,同时保持与海军搜索救援直升机的通用型,根据空军的要求,昌河飞机公司在国产直-8的基础上为空军研制直-8K搜索救援直升机,在研制之中空军要求直-8K具备3000米以上高原搜索救援能力,以适应未来战争的要求,所以直-8K换装了PT6B-67A型涡轴发动机,同时对滑油散热系统进行改进,与直-8原型机相比,PT6B-67A的功率提高30%,直升机剩余功率大幅度增加,提高直升机在高原及山区执行救援的能力。在直-8K的基础上我国又发展了直-8KA通用运输直升机和用于驻港部队的直-8KH搜索救援直升机。
除此之外,我国民用部门也在使用一些进口的救援直升机,如交通部求助打捞局使用的S-76救援直升机、超级美洲豹救援直升机等,这些直升机的性能较好,可以在昼夜恶劣气候条件下执行搜索救援任务。
从目前来看,我国救援直升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性能也有了较大的增加,但是从总体上来讲,不论是数质量比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相比,差距还是非常大的,美国光民用救生直升机就达到800架左右,而我军装备的直升机总数可能都没有这个数字多,在质量上来讲,我军也缺少CH-53这样的重型直升机,因此在救援能力和效率上比美军有很大的差距。
因此对于我军,随着外线及远海作战的增多,发展新一代救援直升机已经势在必行,近期可能以直-8F100/AC-313为原型机,加装搜索、救援设备,研制新一代救援直升机,实现部队装备的更新,远期可能以国产重型直升机的研制为契机,研制或者改装重型救援直升机,提高我军搜索救援能力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