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墨客历史网》,为你讲述五千年华夏历史!
  • 手机访问 | 联系我们
  • 墨客历史网

  • 首页

  • 书画资讯 墨客专稿 行业新闻 艺术展览 艺术拍卖 投资收藏 解读评论 趣闻杂谈 艺术名家 文献书籍 文玩杂项 国宝文物 诗词文赋 文史国学

  • 艺术名家 书法家 画家 机构

  • 书法品鉴 当代书法 书法欣赏 字帖临摹 碑贴长卷 名家书法 名作杂赏

  • 艺术展览 正在展览 当代书法 当代画作

  • 墨客诗词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金辽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 文史国学 国学文化 文史经典 诸子百家 朝史综论 国学名士

  • 墨客学堂 书法知识 绘画知识 文房知识 装裱知识 鉴定知识 收藏知识 拍卖知识 历史知识

  • 华夏历史 朝代历史 历史人物 著名战役 野史秘闻 史料杂谈

  • 墨客故事 寓言故事 神话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民间故事 儿童故事 励志故事 爱情故事 幽默故事 恐怖故事 传奇故事 哲理故事 亲情故事 谜语故事 校园故事 名人故事 故事杂赏

  • 商
    城

    分类阅读
    朝代历史历史人物著名战役野史秘闻史料杂谈历史故事
  •  首页 > 历史人物

    陈伯陶

    清光绪年间,广东几个陈姓族人,倡议在广州筹建一座全省性的陈氏合族祠堂,各地陈氏热烈响应,纷纷慷慨捐资。1892年,京城传来喜报:一名陈姓子弟被钦点探花郎。这对在建的祠堂而言,可谓锦上添花。族人惊诧四起,喜不自禁:建祠的功效竟然如此灵验!于是更大规模的筹资活动开始。1894年,宏伟而精致的陈氏祠堂宣告竣工。这座祠堂,就是闻名至今的陈家祠;而那名高中探花的陈姓子弟,叫陈伯陶,东莞市中堂镇凤涌人,他也是修建陈家祠的几个倡议者之一。

    人物简介

    陈伯陶(1855—1930),号象华,一字子砺,晚年更名永焘,又号九龙真逸,东莞中堂凤涌人,清朝探花。6岁拜陈澧为师,10岁通读五经,后就读于罗浮山酥醪别院。光绪元年(1875年)中秀才。光绪五年(1879年)参加乡试获第一名(解元),随即上京准备参加会试,因祖母和父亲相继去世,便奔丧回乡。此后数年,他以教书所得,供养母亲及弟妹。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壬辰科进士,殿试获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武英殿协修。后又任国史馆协修、总纂。

    政治生涯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他出任云南、贵州、山东乡试副考官。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天津,他携眷南归。翌年二月,闻慈禧太后挟光绪帝逃奔西安,他就从东莞起程赴西安“从驾”。庚子之役和议成,便随帝后还京。以后,曾任南书房行走、江宁提学使等职。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六月,派往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在南京创办学习外国语文的方言学堂和创办暨南学堂,招华侨学生至南京攻读。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任江宁布政使。宣统二年(1910年)五月,弃官归里。次年,他任广东省教育总会长。 同年九月,革命军攻破广州,他逃往香港九龙。民国2年(1913年)2月,移居九龙官富场,署所居曰“瓜庐”,此后潜心著述。以清朝遗老自居,避居于九龙,并以“九龙真逸”自号。他从小涉猎古籍,耳濡目染,好收藏明、清朝野史、稗官、奏议、文集等文献,藏书颇具规模,晚年遵照遗命,将藏书捐置于“酥醪观”中,所以在罗浮山有“道同图书馆”之设。其书法工整,以楷体见长。著有《瓜庐文乘》、《瓜庐诗乘》、《元朝东莞遗民录》、《明朝广东遗民录》、《明东莞三忠传》、《孝经说》、《吴梅村诗发微》、《袁督师遗稿》等,参与编纂有《东莞县志》;在九龙寓居期间,搜集宋王台在九龙所著所见;辑有《宋台秋唱》。刊刻有《聚德堂丛书》。

  • 热点推荐
    01蒋纬国02敬新磨03冯宝04没藏皇后05秦琼06苏星河07周娥皇08张丽华09李嗣源10赵旉11李存孝12胡三省13耶律阿保机14完颜雍15沈贵妃16野利仁荣17朱聪18宋子文19刘龑20胡铨
    关于墨客网 | 网站声明 | 网站公告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19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
    京ICP备15049736号  |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