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历史人物
马端临
马端临,(1254年宋理宗宝祐二年-1323年元英宗至治三年,字贵舆,号竹洲。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中国古代宋元之际著名的历史学家,着有《文献通考》、《大学集注》、《多识录》。
生平
马端临的生平不见于《宋史》《元史》,而仅见于《新元史》《元史类编》。其生平大致如下:1254年出生于官宦家庭,其父马廷鸾自登进士第後在馆阁任职,曾任秘书少监,後在咸亨年间任右丞相,在历史文献的收集和整理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而马端临早年师从朱熹学派的曹泾,深受其影响,20岁漕试第一,以萌补承事郎。不久,父廷鸾因反对奸臣当道,受到排挤而离职回乡,端临亦随父会见,侍奉父亲。1279年,南宋为蒙元所灭,马端临以隐居不仕进行消极抵抗。自其父去世後,在元朝压力下,马端临被迫出任慈湖书院和柯山书院院长。1322年,又出任台州儒学教授,三个月告老还乡,不久病逝。享年70岁。
端临家中藏书丰富,外加其父治学严谨,对其教育也极其严格的。加之端临天资聪明,学习勤奋,为以後的治学打下坚实的基础。青年时代,端临就“有志于缀缉”,准备撰写历史巨著。但因“顾百忧熏心,三馀少暇,吹竽已滥,汲绠不修”而未曾动笔。因此,他平素很注重学问的积累和资料的搜集整理,认为这是治学的重要门径。对于以往的史学家及其著作,他特别推崇唐朝杜佑的《通典》和南宋郑樵《通志》,而对于班固等写断代史的作家,则持批评态度,认为他们丢掉了“会通因仍之道”。他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认为修史的目的在于考察历代统治者兴亡盛关于马端临的生平,《宋史》、《元史》无传,仅见《新元史》、《元史类编》,语亦不详。生平大致如下。马端临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其父马廷鸾自登进士第後,在馆阁供职,曾任秘书少监,後在咸淳年间任右丞相,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收罗和整理有丰富的学识,且为人正直,故端临家学亦有所承。端临早年从师于朱熹学派的曹泾,深受其影响,二十岁那年,漕试第一,以荫补承事郎。不久,父廷鸾因反对奸臣贾似道,遭到排挤而离职回乡,端临随父回家,奉侍父亲。1279年,南宋为元所灭,马端临以隐居不仕进行消极抵抗。当时,投降元朝并担任吏部尚书的留梦炎曾招马端临出来做官,遭到拒绝。其父去世以後,在元朝的压力下,马端临被迫出任慈湖、柯山二书院山长。1322 年,又出任台州儒学教授,仅三个月,即告老还乡,不久病逝。享年70岁。
端临家中藏书丰富,外加其父治学严谨,对其教育也极其严格的。加之端临天资聪明,学习勤奋,为以後的治学打下坚实的基础。青年时代,端临就“有志于缀缉”,准备撰写历史巨著。但因“顾百忧熏心,三馀少暇,吹竽已滥,汲绠不修”而未曾动笔。因此,他平素很注重学问的积累和资料的搜集整理,认为这是治学的重要门径。对于以往的史学家及其著作,他特别推崇唐朝杜佑的《通典》和南宋郑樵《通志》,而对于班固等写断代史的作家,则持批评态度,认为他们丢掉了“会通因仍之道”。他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认为修史的目的在于考察历代统治者兴亡盛衰的原因,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经验教训,这就必须对历代王朝的典章制度做一番考订工作。所以,从早年起,他就决心以《通典》为蓝本,“采摭诸书”,重编一部记述我国历代典章制度的专著。他从宋朝咸淳九年(1273)开始准备,元朝至元二十七年(1290)开始纂写,直至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历二十馀年的努力始告竣,取名《文献通考》,同年刊行于世。
著作
《文献通考》共三百四十八卷,上起三代,下终南宋宋宁宗嘉定末年(1224年)。分为田赋、户口、征榷、选举、职官、乐、兵、弄、学校、钱币等二十四门。在《通典》的基础上广泛地搜集史料,详细地加以考证,去伪存真,归类分目,按时代先後排列比较。同时在各条後面夹录前人和当时文人学士的议论,最後再用按语的形式阐述自己的见解。他的按语,贯串古今,折衷恰当,力求从历史事实出发,作出审慎的结论,尤其对于土地制度、兵役制度所发表的见解为前人所未有。马端临生活在宋末元初,深深懂得南宋政治腐败是导致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因此,他对宋代制度的研究功夫最深,对宋代的典章制度,记载也特别详细,对两宋政治的黑暗面进行了揭露,从而使书中有关宋代的记录较为真实可靠我料价值超过了同类的其它著作。
-
- 热点推荐
-
01蒋纬国02敬新磨03没藏皇后04苏星河05沈贵妃06赵旉07胡三省08耶律阿保机09李存孝10李嗣源11完颜雍12张丽华13宋子文14野利仁荣15平阳昭公主16孟昶17朱聪18周娥皇19胡铨20刘龑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19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
京ICP备15049736号 |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