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历史人物
先轸
先轸(?—前627年),因采邑在原(今河南济源西北),又称原轸。春秋中期晋国大夫,著名军事将领。初为下军佐,后升为中军元帅,掌握国政。
春秋初期,地处江汉之间的楚国日益强盛。它控制了西南和东面的许多部落和小国,到楚文王时,又北向黄河流域发展,攻占申、息、邓等地方,并使蔡国屈服。楚成王时,恰值齐桓公称霸中原,楚国难以再向北扩张,于是转向东方的淮河流域发展。到齐国势力衰落后,楚又转锋北向,控制了鲁、宋、郑、蔡、曹、卫等中小国家。周襄王十四年(前638年)楚军在泓水之战中重创与之争霸的宋襄公之后,便进而向中原发展。
这时地处山西西南部的晋国也逐渐强盛起来,晋献公、晋惠公时,都进行了一些社会改革,献公“作二军”(把原来的一军扩编为上下二军),惠公“作爰田”(促进生产)、“作州兵”(增大兵源),为以后晋国争霸中原准备了条件。周襄王十六年(前636年),流亡在外十九年的晋公子重耳回国即位,称晋文公。文公流亡时,先轸与狐偃,越衰等是随从和辅佐他的近臣。文公深知,欲霸中原,必先抑楚;抑楚,必先整顿内政与富国强兵,然后西联秦,东联齐。
周襄王十九年(前633年),楚国联合陈、蔡、郑、许四国攻打宋国,宋向晋求救。先轸认为宋曾在文公患难时给予厚待,理应报答;楚虽也有恩于文公,但当前唯有楚能与晋争霸,只有打败楚国,才能建立霸业,决不能放弃这个机会。晋文公和群臣均赞同,决定先发兵攻打新近与楚结盟的曹、卫二国,引楚来救,以解宋国之围。于是首“作三军”,使却縠将中军,却臻为佐;狐毛将上军,狐偃为佐;栾枝将下军,先轸为佐。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领兵伐曹,向卫国借道卫国不许,便绕路从卫国南面(今河南汲县南)渡过黄河,侵曹、伐卫。正月,先轸请求率本部军攻卫之五鹿(今河南濮阳东北)。他采取先声夺人之法,令军士在所过山林高阜之处遍设旗帜,使五鹿军民误以为晋军众多,吓得争相逃跑,一举攻占五鹿。二月,却縠卒,先轸将中军,成为晋军主将。随后与齐侯联盟,占领全部卫地;三月灭曹,俘虏了曹共公,于是晋军逼临宋境。
晋军攻占曹、卫两国之后,楚军还用全力围攻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宋又向晋告急。文公对卿大夫说:“宋国告急,我如不救,宋必定降楚而与我绝交;想使楚不攻宋,楚又不肯;想同楚国一战,但齐、秦观望,不出兵相助,该怎么办?”这时作为中军元帅的先轸提出:最好的对策是要宋国去贿赂齐、秦,利用他们去劝楚撤兵;同时我们再扣留曹国的国君,把曹卫的一部分土地分给宋人,以坚定其抗楚的决心。楚国要保卫曹、卫,必定不会听齐、秦的劝告,齐、秦既接受宋国的贿赂,必定抱怨楚国不听劝告,因而就不能不参战。晋文公依此对策行事,楚成王果然拒绝了齐、秦两国的调停;齐、秦两国终于出兵参战。于是出现了晋、齐、秦三个强国联合攻楚的形势。
楚成王看到齐、秦与晋联合,形势不利,一方面令楚军撤退,一方面要统帅子玉避免与晋交战。他告诫子玉说:晋侯流亡在外十九年,有丰富经验,又洞察民情,切不可轻举妄动。子玉以善战闻名于诸侯,但骄傲自负,不察晋军情况,仍然要求楚王允许他同晋军作战。楚王虽然答应了他的请求,但不肯多给他增加兵力,只派出西广、东宫(楚军编制名称)与若敖的六卒去增援。子玉为寻找借口同晋军决战,派宛春向晋文公提出了一个“晋许曹、卫复国,楚解宋国之围”的休战条件。狐偃认为子玉太无礼,他只解宋围,却要晋放弃曹、卫两国(所谓“君取一,臣取二”),主张抓住这个理由,向楚军进攻。先轸却认为,子玉的提议,“一言而定三国”,如果晋国不答应,就把三国都得罪了。晋国出兵是来救宋的,如果宋国灭亡,各国诸侯会责难晋国。楚国变成三国的恩人,而晋却与三国结怨。因此,他提出对策:“不如私许曹、卫以携之(离间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于是晋文公扣留宛春,私下允许曹、卫两国复国。曹、卫两国遂都与楚绝交。这样一来,子玉果然被激怒,不顾楚王“无从晋师”的告诫,立即挥军向曹都陶丘(今山东定陶西北)前进。晋文公见楚军逼进,下令“退避三舍”(古时一舍为三十里,三舍就是九十里。这是因为晋侯流亡在楚时,曾受过楚王的恩惠,并有“退避三舍”的诺言)。在城濮(今山东范县临濮集一带)扎下营寨。这既是信守诺言,又可占据有利地形,纵敌骄横,诱而歼之。子玉果然率兵追来。双方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战”。
-
- 热点推荐
-
01蒋纬国02敬新磨03没藏皇后04苏星河05沈贵妃06赵旉07胡三省08耶律阿保机09李存孝10李嗣源11完颜雍12张丽华13宋子文14野利仁荣15平阳昭公主16孟昶17朱聪18周娥皇19胡铨20刘龑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19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
京ICP备15049736号 |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