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记载:刘备临终之前哭着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段话的白话意思是——你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将来必能使国家安定,成就统一大业。
我那儿子你能辅佐就辅佐,他要不行你就废了他,你自己来当皇帝。
这话貌似真诚让国,实际上是在试探,诸葛亮不是傻子,当然能听出老领导的弦外之音。
他这是不放心自己啊,于是起誓发愿:“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死后,做为托孤辅政的首席大臣——诸葛亮是否产生过废掉刘禅,自己单干的念头呢?
《三国志》记载:同为辅政的重臣李严曾经试探过诸葛亮,他曾劝诸葛亮模仿曹操“加九锡,晋封王爵。”
诸葛亮态度暧昧,他既不同意,也不反对,竟然表示灭掉魏国后可以考虑。
所谓的“加九锡”就是由皇帝赐给重臣九种礼器,当年王莽、曹操都曾接受过,可以说是逼皇帝禅位的前奏。
曹操加九锡,受封魏王,可能考虑时机不成熟,篡夺皇位的任务最终由儿子曹丕完成。
曹丕篡汉成功之后,“加九锡”几乎成了谋逆的代名词,诸葛亮难道不忌讳吗?
从其表现看,权倾朝野,独揽大权,事无巨细,不仅北伐大事自己决断,就连百姓偷鸡摸狗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要过问。
刘禅偶尔提出一些不同意见,诸葛亮统统驳回,非常强势,刘禅在种环境里工作,就算是有天大本事,也发挥不出来。
天时、地利、人和,诸葛亮都具备一些,为啥不废掉刘禅呢?
除了北伐屡屡无功而返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接班人素质不行。
诸葛亮一旦取代刘禅,他的儿子就成了接班人,其唯一的儿子诸葛瞻资质平平,而且年龄太小,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诸葛瞻才八岁。
三国乱世,连成年人都无法稳坐江山,保不齐哪天被人干掉,更何况一个乳臭未干的娃娃。
诸葛亮正是深思熟虑,清醒意识到了这一点,才没有进一步采取行动。
诸葛亮对儿子的评价是:“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就是说他不可能成大器。
诸葛亮对儿子的评价是否准确呢?看看他长大后的表现。
景耀六年(263年)冬天,魏将邓艾伐蜀,诸葛瞻领着儿子诸葛尚、大将张遵、李球、黄崇等人率军迎敌,因不听黄崇“速速占领险要之地,不要让魏军占据平原”的建议,诸葛瞻犹豫不决,错失良机。
邓艾长驱直入,蜀军只好退守绵竹,邓艾遣使诱降,诸葛瞻怒斩来使,与张遵等人出城与魏军决战,在沙场阵亡,蜀军惨败。诸葛瞻虽然名过其实,但还算是个忠君爱国的好人。
反观刘禅,这位被讽刺为“扶不起来的阿斗”,三国君主之中,他是在位时间最长的,达四十一年,如果他没有政治手腕,缺乏治国智慧,他的兄弟刘永不可能坐视不管。
刘禅独揽大权近三十年,诸葛瞻显然跟刘禅不能相提并论。
东晋史学家干宝对诸葛瞻的评价还是比较中肯的:
“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