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有“八宗十派”的说法,有天台、华严、唯识等宗派,可谓是派系林立、山头并起。不过,近世(宋元)以来的汉传佛教,无非是两派交相辉映。
如同其他思想、宗教,汉传佛教的受众同样分为两类:上层精英,和中下层普罗大众。对应的,便是精英的佛教与大众的佛教。
近世以来的汉传佛教,无非是:精英的禅宗与大众的净土(宗)。而今日所见到的佛寺,也大多秉持“禅净双修”的原则,既宗禅法,又不废净土。
禅宗与净土(宗),目的都是一样——觉悟成佛,但面向的人群差别却很大。禅宗发轫于南北朝中后期,据说始自达摩祖师;而净土宗(又称莲宗)发端更早,甚至可以追溯到东晋。
在隋唐时期,佛教兴盛,真正是派系林立,特别是初唐时期,简直是“高僧遍地走,宗派多如狗”。可以说,当时佛教兴盛,不同宗派之间良性竞争的氛围很好,大有任君挑选的态势。
不过,自由竞争是没法持久的,到最后,就只剩下禅宗和净土两宗,有足够的能量去影响社会了。
禅宗的兴起,与魏晋玄学等思想有关(说来吊诡,净土宗的祖师庐山慧远法师,开以道家解佛经之先河,于禅宗贡献实在不小),带着相当的贵族气息。
魏晋风流,说白了,都是一群吃饱了没事干的贵族玩的东西,这种风气,后来对禅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禅宗同样具有贵族气息,并不是一种很平民化的东西。
禅宗提倡“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就是需要天分的玩法,好像真正的素质教育,基本上是一对一的VIP教育——不像义务教育那样,大家有同一个标准,以同一套规范来操作。这也难怪,六祖惠能找到五祖弘忍的时候,弘忍会有“葛獠”之问,而要不是六祖天赋异禀,恐怕五祖都不会收这个不识字的农家子弟,也就没有后来的《坛经》和南宗法脉了。
不过,唐代以后的中国,完全成为一种平民化、非贵族的社会,禅宗也就转而成为上层精英们的佛学玩法,你看唐宋时候的文人,有几个不会打机锋、写禅诗的,这便是明证。
至于净土宗,最为人熟悉的便是“持名念佛”,即口诵“阿弥陀佛”的法门。
禅宗这种玩法,让你整天参悟,一门心思去想诸如“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这种无厘头的话头,肯定不适合普罗大众玩儿。对大众来说,要有一种标准的、规范的、简单易行的方法来操作,更重要的是,投入与产出都要看得见。
于是乎,净土宗应运而生,在中唐以后一下子占据了主流地位。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尾大不掉,而唐代社会,也由完全的贵族社会逐渐转变为平民化的社会,中下层民众也需要自己的佛学玩法,而净土宗刚好符合几个条件——标准规范(大家都念同样的“阿弥陀佛”)、简单易行(念佛谁不会啊)、预期收益明确(往生西方净土极乐世界),所以,这种玩法一下子就成了主流的玩法。
说句实话,汉传佛教在宋代以后,虽有发展变化,但与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一日千里比起来,几乎是停滞的。
为什么呢?
主要原因无非是“禅净双修”的模式已经十分完善,是精英就去玩属于自己的禅宗,是大众就去玩属于自己的净土,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各得其所,还要再发展作甚?
因此,直到近代唯识宗复兴之前,几百年时间里汉传佛教的玩法,大同小异,也就是精英的禅宗,和大众的净土这两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