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玩无间道最神秘的 原来是诸葛亮的徒弟啊!
关于三国的故事,我们不得不讲讲姜维了,姜维人生际遇很传奇,本来是曹魏重点栽培的烈士子弟,但是却阴差阳错成为了蜀汉栋梁。不过,正如其他许多三国人物一样,我们必须分清楚两个姜维,一个是《三国志》记载的在历史上的真实的姜维,另外一个是《三国演义》中那个经过虚构的姜维。
不过,由于蜀汉灭亡之时刚好姜维主政时代,所以后世有人对他意见很大,也传出了不少不利于他的记载。其中针对他意见最大的就有几条: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条条分析,看看这些说法站得住脚不。
姜维真的为了上位不息刺杀同僚费t么?
费t
这个说法,主要是因为蜀汉内部对北伐的意见而起的。在蜀汉的领导者中,诸葛亮、蒋琬和姜维是比较坚定的北伐派;而费t的态度则比较暧昧,因为他认为年年北伐,对蜀汉的国力是沉重的负担,还是安境息民比较好。当蒋琬死后,就是费t执政,此时蜀汉基本上停止了北伐,而每次分拨给姜维兵力都不足一万,就是想从源头上限制姜维扩大战争规模的可能性。这种做法理所当然引起了姜维不满,况且姜维是陇西人,自认为能够得到那边人的帮助,可以取得胜利,所以两人在这个问题上一直有意见。
然而就在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费t十分突然地被一名从魏国投降过来的,叫郭修人给刺杀了。于是就有人怀疑这件事情是姜维指使的,据说原因有这么几点:
首先,费t死了,姜维是最大受益者。谁受益最大,谁的嫌疑就最大:
其次,姜维和郭修都是从魏国过来的人,他们可能认识,说不定就是姜维指使的;
第三,郭修行刺之后,有相当一段时间魏国完全不知道,事后了解情况才追封了郭修,这可以说明此次行刺曹魏是不知情的。
因此,姜维很有嫌疑。
不过,这些嫌疑其实比较难以站得住脚。从大多数史料中来看,姜维此人才华出众,为人还是比较正能量,不太可能使用这种卑劣的招数,更不至于为了政见不和就杀人。而且以当时姜维的地位来说,已经是蜀汉地位很高的干部,没有必要使用这种可能暴露的招数去谋求更上一层楼。所以,这种说法基本可以断定是无稽之谈。
姜维坚持不断北伐,到底是对是错?
在《三国演义》中,姜维曾经 “九伐中原”。不过,如果根据《三国志》,其实姜维共北伐十一次。其中第五次是一场大胜,当时姜维在洮西大破王经,史载此战魏国士卒死者数万,是三国后期蜀汉对魏国最大的歼灭战,最终要不是邓艾和的解围,恐怕魏军败得更惨。凭着此战的功绩,姜维获得了大将军,其声望达到顶峰。但接下来的第六次北伐则是一场惨败,甚至就连史书上都直书是 “星散流离,死者甚众”(全军被打散成星星点点完全聚集不齐的地步)。此战惨败之后,整个蜀汉反对北伐的呼声更加高涨,不少人都认为以蜀汉一州之地进行长期作战是耗不起,还不如关起门来自己防守好了,就连军中重将的张翼也持这种意见。那么,这种反对北伐的意见到底合理不合理呢?
综观姜维的北伐,都没有取得重大成果。主要原因还是除了国力上的差距,不管是物质,军事还是人才都不如对手。而姜维坚持北伐,除了坚持从诸葛亮继承下来的理想之外,更可能还有一个原因,这就是后来有历史学家分析出来的蜀国坚持北伐的原因――以攻代守。这种理论大致就是说,蜀汉不断北伐,实际上是以攻代守,成功抵御了强魏可能的南侵。历史上姜维北伐十一次,战线已从诸葛亮逝去的五丈原、子午谷推进到金城、芒水一带,将曹魏遏止于秦岭一线,使其在三十年内没有对蜀汉发动过一次进攻,足见其以攻代守的成功。所以当姜维放弃北伐,据守沓中时,蜀汉立刻就亡国了。
对于蜀汉的北伐,古今的史学家向来有利弊两说:一方面,北伐的确大大加重了蜀汉的国内负担;而另一方面,蜀国连续不断的攻势也的确让魏国疲于应付,当司马昭决心伐蜀的时候,整个朝廷上下只有钟会赞成,其他人都让蜀国给打怕了,甚至丧失了和蜀国主动作战的勇气。从这个角度来说,蜀汉北伐的确有其道理存在。
姜维投降钟会是真投降,不是假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