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为什么做了阶下囚 刘禅当了多少年皇帝
?历年来历史学家们对后主刘禅的评价就是无能懦弱、贤愚不分,其中令人唾弃的就是他的不战而降。“乐不思蜀”这个成语让刘禅彻底成为了一个反面人物,把他认定为是一个窝囊废,从而进行书面上的讨伐。但是,却没有从更深的层次去挖掘为什么他要选择投降。
电视剧《三国演义》刘禅扮演者
话说在曹魏攻打蜀国的时候,刘禅非常清楚如果选择抵抗,那么士兵的伤亡会很大,而且极有可能血流满城,导致百姓遭殃。所以,为了保全百姓,刘禅经过几番思考之后选择了开门投降。刘禅投降后,被魏军带到了洛阳,并且还封为安乐公。这样一来,虽然多了一个骂名,但起码是保住了百姓的性命和财产,不论怎么说也算是一件好事了。
呆在洛阳城中,司马昭如果想要杀掉刘禅,那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身为阶下囚的刘禅也明白这一件,不仅要保全自己的性命,而且包括蜀国的百姓和臣子的命运斗掌握在他的手里。所以,想要让司马昭放松警惕,那就是让他认为自己的无能和懦弱,这样的话便不会引起司马昭的顾虑。而正是这句“此间乐,不思蜀”正是刘禅给司马昭放的一个烟幕弹,在司马昭的面前留下一种“我不忧愁”的形象,这样才让司马昭放松了警惕,成功地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在那种情况下这是最智慧的举措了,可以说是上上策。在这个问题上,刘禅可以说是一个大智若愚的智者了。
?刘禅从公元223年继承皇位,一直到公元263年下台,期间在位41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位于巴蜀险地,而能执政41年,倘若没有他的智慧之处,是不太能够想象的。虽然很多人把刘禅的执政归功于诸葛亮,但是诸葛亮死后,刘禅做了将近30年的皇帝,所以这个说法是不太客观、不现实的。
电视剧《三国》扮演者
对于刘禅,诸葛亮应该算是最有资格评价他的了。我们可以从史书中找到一点相关的资料。在《三国志》中有记载,诸葛亮曾经对着射援称赞过刘禅的智慧,射援把这件事告诉了刘备,刘备听后也十分高兴,并说:“连丞相都称赞你的智慧和胆识,远远超过了我们所期望的,我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加以勉励,要加以勉励。”
另外,诸葛亮曾经在《与杜微书》中是这样评价刘禅的:刘禅年仅十八,天生充满仁德和聪敏,爱惜贤能才子。一个“敏”字,便能够看得出刘禅的天资聪敏。以诸葛亮这种直言不讳的个性是很难阿谀奉承的,以史学的严谨态度,也是不会无端给予赞美之词的,所以由此看出刘禅确实是有自己的智慧的。
刘禅的智慧主要是表现在了君臣关系上,自古以来,君臣都是因为权力的问题产生过过多过小的争执,而且也很少有和睦相处的状态。但是,刘禅与诸葛亮的关系却是挺融洽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刘禅的忍让和包容,即使诸葛亮有犯错的事情,刘禅也是积极鼓励和安慰他的。
诸葛亮和刘禅的父亲刘备的君臣关系,可是说是千古佳话,被历朝历代的有识之士称赞。他们之间的关系也被认为是千百年来最完美和谐的君臣关系。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一番肺腑之言令人闻之落泪。还命刘禅视诸葛亮为父,事事都要与其相讨。但是刘禅真的听从刘备的话了吗?他与诸葛亮的关系又如何呢?
诸葛亮剧照
刘禅与诸葛亮是君与臣的关系,这是摆在明面上的事实。实际上刘禅也是在帝位42年,诸葛亮在世期间他几乎放权给诸葛亮,事事都听从诸葛亮的意见。诸葛亮自出草庐以来,一直兢兢业业地为刘蜀出谋划策,刘备死后他也并未谋权篡位而是一直辅佐刘禅。他们看似特别的和谐,但是刘备在世之时,诸葛亮曾经评价刘禅“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说明刘禅并不如后人所说那样的愚笨。他不笨,还是一个帝王,明明可以拥有天下的权利,实际上却一点实权都没有,他不能私自做任何的决定,处处受限于人,所以对于诸葛亮他肯定是有不满的,不可能像表面上那么和谐。诸葛亮去世之后,他本不想修葺庙宇来祭奠,但是因为众大臣的提议他才不得不为,如果他真的尊诸葛亮为相父,以父之礼相待,那么怎么会对诸葛亮的后事如此无所谓。诸葛亮在《出师表》与《后出师表》里表达了他对刘禅当政时的不满,他对刘禅指出种种要求,让刘禅照他说的做。如果刘禅很听诸葛亮的话,那么他又何必写出那么多的文章来呢?会写文章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别人不听你说话,而你又想让他听你说。
所以诸葛亮与刘禅的关系还是很复杂的,并没有表面看到的那么和谐,刘禅没那么听话,诸葛亮也没那么伟大,自古以来君与臣的关系就是最复杂难辩的。
诸葛亮从刘备死后一直霸占着政权,直到他死才会政权还给了刘禅。刘禅虽然是名义上的一国之君,但是事实上诸葛亮才是蜀国真正执掌权力的人。可以说诸葛亮尽忠辅佐了刘禅,也可以说诸葛亮才是意义上真正统治蜀国的人。
诸葛亮画像
刘备去世之后,蜀国的状态可以说是不太好。诸葛亮从刘备的手中接过的是一个烂摊子,这个烂摊子经过他几年的整顿终于出现了一线的生机。当初刘备在托孤的时候说过一句话,大致的意思是说:“如果刘禅可以辅佐他,那你就辅佐他,如果他没有才能,那你就取代他。”这看起来像是有两个选择,一个辅佐,一个是取代,但是事实上刘备很清楚刘禅是可以辅佐的,另外,诸葛亮也不会做出取代皇帝的事情来。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在辅佐刘禅的同时还要把持着政权呢?
第一,诸葛亮认为蜀国的建设任重而道远,蜀国在刘备死后,非常不稳定,因此,蜀国的建设需要由一个谨慎小心的人来主政,而诸葛亮觉得他就是那样的。
第二,刘备死后的蜀国内忧外患。当时的蜀国面临着北部曹魏,东边孙吴的双重压力,所以他会更加小心和谨慎。
第三,随着一些政治家和军事家的离世,蜀国出现了人才匮乏的局面,谁重用人才,谁的实力就会有优势,诸葛亮非常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也一直在处理自己与蜀汉大臣的关系。
从这些方面看,诸葛亮为了蜀国的振兴也是煞费了苦心,即使是把持着朝政,但他也是一心想要让蜀国强大起来。
历史上的刘禅并不是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三国志》中的记载诸葛亮对射君称赞刘禅就不多说了,因为射君这个人身份并不可靠,大家也都不熟悉,所以说服力并不是很强。
刘禅剧照
那么诸葛亮,诸葛武侯想必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吧。他在《与杜微书》中是这么评价刘禅的:“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这个绝对不是《三国演义》中那个懦弱无能的扶不起的阿斗。事实上,刘禅是一个聪明能干的、任人唯贤的循理之君。历史新知,刘禅任蜀汉皇帝共有四十一载,是三国时期作为一个皇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并且在诸葛亮死后,没有诸葛亮的辅佐,还能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保持三十年没有灭国,能执政那么久必定有其过人之处。
刘禅还有容人之量。在刘备临终的时候叮嘱刘禅要对诸葛亮要像是对待自己父亲一样。于是,刘禅所有的事情都要问诸葛亮的意见。对于独揽大权,掌控了蜀国绝大部分的力量的诸葛亮,刘禅还是听从父亲的话“以父事之”。
等到刘禅长大后,诸葛亮应该把大权慢慢还给刘禅,毕竟这是刘家的天下,刘禅年幼,你诸葛亮代刘禅执政时没错,但是人家长大了你要还给刘禅吧。但是诸葛亮没有,说刘禅没有经验,所以还是诸葛亮在治理国家。试问一句,没有给他管理的机会,刘禅哪里来的经验,你不放权刘禅不是永远没有经验了么?这样的刘禅难道不是一个有容人之雅量的君主么?也难怪会有后人评价刘禅说“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魏军在灭掉蜀国之后,后主刘禅选择投降被留在了成都。到了钟会、姜维等人发动战争之后,司马昭又觉得将刘禅留在成都不太适合,于是又将他接到了洛阳城中。刘禅到了洛阳之后,司马昭为了稳定民心,用魏元帝的名义封他为安乐公,还把他的子孙和身边的大臣将近五十余人都封了候。
电视剧《三国演义》刘禅扮演者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发生在刘禅投降之后的故事,主要是说把江山让给了他人,还在那里开心地大笑。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些典故具体的故事吧。
有一次,司马昭大摆宴席,邀请了刘禅和他的大臣来参加宴会。在宴会上,司马昭故意叫表演者演了蜀国的节目,当时的一些蜀汉的大臣看了想起亡国的痛苦,几乎都要留下眼泪。只有刘禅在那里咧开了嘴巴大笑,看得还特别有劲。司马昭观察了他的表情,在宴会后对贾充说:“刘禅这个人没有一点感情,即便是诸葛亮活到现在也不可能将蜀汉维持下去,何况是姜维。”过了几天,司马昭见刘禅便问:“你想念蜀地吗?”刘禅回答说:“我在这里很快乐,不想念蜀地。”刘禅的随从S正知道这件事后,便教导刘禅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你就哭着说:‘先人的坟墓都在蜀地,我日夜思念那里。’这样司马昭可能会被感动,就放我们回去了。”果然,司马昭又问他,他便照着S正说的回答,司马昭说:“为什么听起来像是S正的语气呢?”刘禅一惊,瞪大眼睛说:“您是怎么知道的,确实是他教我的。”左右随从的人听后都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