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墨客历史网》,为你讲述五千年华夏历史!
  • 手机访问 | 联系我们
  • 墨客历史网

  • 首页

  • 书画资讯 墨客专稿 行业新闻 艺术展览 艺术拍卖 投资收藏 解读评论 趣闻杂谈 艺术名家 文献书籍 文玩杂项 国宝文物 诗词文赋 文史国学

  • 艺术名家 书法家 画家 机构

  • 书法品鉴 当代书法 书法欣赏 字帖临摹 碑贴长卷 名家书法 名作杂赏

  • 艺术展览 正在展览 当代书法 当代画作

  • 墨客诗词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金辽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 文史国学 国学文化 文史经典 诸子百家 朝史综论 国学名士

  • 墨客学堂 书法知识 绘画知识 文房知识 装裱知识 鉴定知识 收藏知识 拍卖知识 历史知识

  • 华夏历史 朝代历史 历史人物 著名战役 野史秘闻 史料杂谈

  • 墨客故事 寓言故事 神话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民间故事 儿童故事 励志故事 爱情故事 幽默故事 恐怖故事 传奇故事 哲理故事 亲情故事 谜语故事 校园故事 名人故事 故事杂赏

  • 商
    城

    分类阅读
    朝代历史历史人物著名战役野史秘闻史料杂谈历史故事
  •  首页 > 朝代历史

    《三国志》叙事简略 跟帖和点赞成就《三国演义》

    《三国志》叙事简略 跟帖和点赞成就《三国演义》  

    官渡之战

    网络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文章的发布者未必是最权威者,如果离开下面的跟帖和点赞,趣味性和知识性很可能会大打折扣,因此打开帖子或微文的时候,往往有一半的动机是看评论和跟帖。

    网络时代如此,其实古代纸质书时代也如此,网民喜欢点赞和评论,古代的学者也有类似行为,而且,对于文化的升华,对于史料的补充和纠正,几乎是在这些看似琐碎的“跟帖”中完成。这种方式在古代叫“注”,为古书做注,其实就是现在的跟帖和点赞。可以说,如果没有这种方式,也许就没有我们中国伟大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缘起

    史学“神帖”《三国志》太简略

    喜欢跟帖做注解,一向是我国学者的嗜好,从孔子开始就有苗头。孔子说过:“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换成潮一点的话就是:我孔丘膜拜古代的“大咖”,自己不开帖子写文,就喜欢给大神们的帖子点赞,能在后面跟跟帖子,也觉得蛮有成就感的。因此,他一生的主要工作,除了教育,就是整理上古“大咖”们的“神帖”,例如整理“神帖”《诗经》,偶尔在后面来个“点赞”,说声“思无邪”。

    孔子唯一算是写出来的著作,就是《春秋》,简短得如同一条条微信,水平高的人看得津津有味,水平低的人就会纳闷:“写的都是些啥?怎么没故事呢?”你要故事?行,于是有了“大跟帖”《左氏春秋传》,写得天花乱坠,不厌其烦,故事一串接一串,小说似的,看得关羽夜不释手。你以为关公秉烛夜读《春秋》是因为要备考吗?其实他读的不是《春秋》,而是关于《春秋》的“跟帖”《左传》,他看那些“点赞”和补充看得津津有味,上瘾了,换现在,关将军也是个“刷屏”达人,当然,这是有文化高度的“刷屏”。

    接下来我们进入主题,关于三国。三国史恐怕是我们国人最熟悉的历史,这要感谢《三国演义》。而《三国演义》是怎么来的呢?其直接的源头就是名列二十四史的《三国志》。

    不过,如果你打开《三国志》这个“帖子”,可能要失望了,《三国演义》里很多有趣的故事,在这里压根找不到。《三国志》最大的特点就是简略传神,这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历史嘛,也是故事,把故事给砍了,谁有兴趣看?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算是三国史的见证者,他和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是同事,亲眼见到蜀国是如何灭亡的,而且他父亲还参加过街亭之战,因为失职,马谡被斩,陈寿老爸被剃头。因此,陈寿记录的三国史应该是可靠的,他本人也被誉为“良史”,也就是史学界的“大咖”。

    《三国志》记录得很简略,这在当时是没问题的,因为还有其他一些史书作为参照,有些史料在《三国志》里看不到,或者语焉不详,不要紧,你可以看“链接”。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三国志》有关的一些“链接”过跟三国史相关联的一些其他著作也在渐渐失传。陈寿死后一百三十多年,是南北朝时期,有个三国史的粉丝,名叫裴松之,特有责任感,他对南朝宋的皇帝说:我们得赶紧把关于《三国志》的那些“点赞”和“跟帖”给搜集起来,免得子孙看到的是一部残缺不全的三国史。宋文帝说:行,我拨款,给人给场地,你尽管去做。

    于是,《三国志》的“跟帖点赞搜集小组”成立,组长自然是裴松之,他们的工作就像蜜蜂一样,搜罗材料,然后一条条粘贴到《三国志》的后面,保存史料,裴组长也是以蜜蜂比喻自己的工作:“蜜蜂以兼采为味”。

    特点

    三国史因“跟帖”而生动起来

    对于同一件事情的记录,因为记录者的差别,会有很大的差别,换个角度去看,可能会有想象不到的趣味,因为记录者多了,角度多了,材料也就多了,故事自然就多了。

    《三国志》记载的“官渡之战”,当然也是生动详实,惊心动魄的,其中老曹如何亲自充当敢死队队长,冒着危险前往乌巢烧粮仓,陈寿的“帖子”里记录得毫不含糊。不过,在主文的下面,还粘着一条“跟帖”,这条跟帖透露了一个八卦:当初老曹有个哥们叫许攸,本来是袁绍的员工,因为和老板闹翻了,半夜三更跳槽去投奔曹操,老曹鞋子都没穿就出来迎接。老许要考验老曹的诚心,就问老曹还有多少粮食,老曹不老实,先说能支撑一年,接着说还能支撑半年,最后说只能支撑一个月。还是许同学戳破老底:“粮谷已尽。”这条八卦“跟帖”是谁发的?是东吴人发的,叫“曹瞒传”。裴松之赶紧将它贴到曹操传记的下面。

    公元219年,曹操在汉中与刘备争战不利,于是撤军,《三国志》的记载很简单:“夏五月,引军还长安。”然而,下面浮出一则帖子,神秘兮兮地说:你们知道老曹撤军的意图是怎么促发的吗?那是某天用餐的时候,老曹拿着个鸡肋反复念叨“鸡肋、鸡肋……”主簿杨修智商高,就说赶紧撤军吧,曹丞相说鸡肋,就是说汉中这地方可要可不要,如同鸡肋一般,“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这条“跟帖”是西晋时期的司马彪发上来的,“跟帖”的题目叫“九州春秋”。司马彪是司马懿的侄孙,是西晋皇室朋友圈子里的人,消息应该不会离谱。

    这两件趣事,在陈寿的《三国志》里根本就没有记载,想一想真是冒冷汗,如果没有裴松之那不厌其烦的如蜜蜂采蜜般的整理工作,《三国演义》得缺了多少生动曲折的情节啊!在这里,我们要给裴松之老师“点赞”。

    再说赵子龙,谁不知道子龙大哥的威名啊,一身是胆,威慑敌军。然而,如果只看陈寿的《三国志》,赵云大哥的一生恐怕就黯淡无光了。陈寿笔下的《赵云传》,分明就是一份简历,一份履历表,既没有水分也没有养分,似乎什么业绩也没有,仅仅给了一个评语:“强挚壮猛”。感谢裴松之吧,他找到了子龙帅哥的相关链接,发现赵子龙长得威猛,“身长八尺,姿颜雄伟”,而且还英勇善战,汉水一战,单枪匹马守住营寨,让十万曹军不敢近前,史上掷地有声的“子龙一身都为胆也”就是从这个“跟帖”里面来的。感谢这条名为《赵云别传》的“跟帖”,没有让一位英雄的光彩被掩盖。是金子总会发光,不过,没有有心者的发掘,那光芒也不会让人看到。这条“跟帖”是可信的,司马光也把它复制粘贴到《资治通鉴》里。

    疑惑

    “跟帖”里的“空城计”靠谱吗?

    稍微了解三国史的人都晓得诸葛亮的“空城计”可能不真实,只能当小说看。不过,别以为这个故事不靠谱,它还是有一定依据的。“空城计”不是罗贯中的精心创作和虚构,它也是从“跟帖”和“点赞”里提炼出来的。

    在诸葛亮传记的后面,有条“跟帖”叫《郭冲三事》,里边有这样的记载:“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洒。”司马懿惊疑不定,不敢贸然进兵,犹豫稍许,于是撤军,“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被趣山”。

    对于这条“跟帖”,裴松之本人立即“跟帖”辟谣,说这事荒唐不靠谱,不符合军事常识。而且郭冲的这条“帖子”,还转发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懿的儿子看自己的老爸这么被诸葛亮逗着玩,难道不会生气吗?

    不管靠谱与否,还是得感谢郭冲,感谢裴松之,为以后的演义保留了这么珍贵的故事素材。

    再换个角度而言,裴松之和三国相去一百三十多年,而郭冲还是三国末期的人,亲自见过司马懿的儿子,他或许能得到更权威的消息,谁能保证司马懿偶尔泄露自己的糗事,不被记载呢?“空城计”也未必完全是空穴来风。

  • 热点推荐
    01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书法家于右任一共有几个子女?02武则天风流艳史03武则天的性生活04汉灵帝的淫乱宫廷生活:宫女半掩的衣裙迎风浩荡05武则天艳史06大将军魏延的儿子怎么死的07秦二世胡亥临终长叹想当个普通百姓而不可得08白崇禧子女: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子女都在干嘛09袁世凯儿子袁克定有几个妻子?袁克定子女后代简介10东汉献帝刘协皇后曹节是怎么死的11大将军魏延的儿子怎么死的12袁世凯怎么死的?袁世凯死因真相13宁晋县的十八铁罗汉有什么故事?燕王朱棣经过宁晋县为什么绕道?14罗刹海市15《封神榜》有哪些未解之谜?《封神榜》十大未解之谜简析!16历史上商鞅的妻子以及后人介绍17八大菩萨的坐骑是什么?“大白猪”是谁的坐骑?18车迟国国王为什么要敬道灭僧?原因是什么19“芈月传”中的“芈”怎么读20周朝是公元 多少年?周朝距今有多少年了?
    关于墨客网 | 网站声明 | 网站公告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19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
    京ICP备15049736号  |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