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据王笑文统计,辽宁省约有150万册古籍。与其他省份相比,我省古籍收藏量大,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居全国之首。在古籍专题展览中,被誉为省级图书馆瑰宝的蒲松龄手稿《聊斋志异》受到特别关注。《聊斋志异》经历了什么样的起伏?为什么只剩下一半?
王笑文说,省图书馆收藏的《聊斋志异》手稿是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一书写于康熙初年。它最初是由蒲松龄写的,并告诉村民,然后修改,最后在康熙中期定稿,历时40多年。蒲松龄死后的50年间,只流传着一些手稿,而蒲松龄的手稿一直保存在山东省的蒲氏宗祠里。咸丰年间,溥七世孙普杰将《聊斋志异》和《杂著》等几部手稿带到东北的沈阳定居,并传给了儿子溥。蒲在占有手稿期间,将《聊斋志异》手稿的一半借给了别人,但未能归还,所以直到现在他还不知道这一半手稿的下落。为什么这一半手稿留在辽宁?王笑文说,溥·郝颖死后,他把手稿交给了他的第五个儿子溥·文山。蒲文山是一位学者,曾担任西丰县图书馆馆长。他比他父亲更重视《聊斋》的手稿。在此期间,许多人互相借钱并预购,包括日本人的高价购买,但遭到了朴文山的拒绝。没想到,在土改期间,普文山珍藏多年的这半部手稿也丢失了。
1947年冬天的一天,在西丰县政府工作的刘波涛去元宝沟村视察工作,在农会旧书堆里发现了一封信和两本褪色的蓝布皮线装书。他打开页面,看到了“来自孤独工作室的奇怪故事”的字样。经过仔细检查,刘波涛发现这两本书是用早期的竹纸制成的,很可能是蒲松龄的手稿。据刘波涛调查,蒲文山是蒲松龄的第九代后裔,曾担任西丰县图书馆馆长。1948年6月,刘波涛找到了蒲文山,经蒲文山鉴定,他从旧书中找到的手稿确实是蒲松龄的手稿。但蒲文山在土改中的遗稿是两封四封,而刘波涛只有一封两封。另外两个字母在哪里?经过多次询问,终于发现这两个手稿是由一个叫王的女人带到哈尔滨的。连夜给哈尔滨市政府写了一封求助信,请求协助寻找王在哈尔滨的工作单位,并把原书找回来。信寄出五个月后,刘波涛收到了从哈尔滨发回的《聊斋志异》的两个手稿。两封信和四卷书,是辛苦找到的,是《孤独工作室的奇异故事》的一半。
1950年,蒲文山将手稿捐赠给政府,并移交给东北图书馆,即辽宁省图书馆。王笑文说,蒲的《聊斋志异》手稿有一半经历了200多年的风雨,终于在省图书馆找到了,真是万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