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过海是八仙最受欢迎的故事之一,最早见于杂剧《为玉盘渡海而战》。相传,仙道蓬莱牡丹盛开时,白云仙曾邀请八仙和五贤参加这一盛会。在回程中,铁拐李(或吕洞宾)建议不要坐船,而是自己找路,这就是“八仙过海,显神通”或“八仙过海,因人而异”的由来。八仙有不同的起源和不同的时代。张果是初唐时期的道教学者,最早见于史书,是一个真实的人。
五代宋初,吕洞宾神话流传甚广,有助于道教内丹术的传播,而“中金鹿丹道”则在两宋之间广为流传。全真教兴起于金元时期。为了响应民间信仰和传说,推广其教学方法,钟离权和吕洞宾被提升为北方五祖。民间传说、戏剧、谈话等。与道教神仙互动,八仙故事流传越来越广,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吕洞宾是八仙形成的核心人物,道教称之为吕祖。到处都有道观,尤其是全真道观,经常被供奉。
“八仙”一词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有不同的含义,直到吴明·袁泰的《东游记》中(八仙的发轫地)才把它定义为铁拐李、钟离权(韩中礼)、吕洞宾、张、曹国舅、韩祥子、蓝才河和何仙姑。
道教的八仙起源于唐宋时期,当时民间有“八仙图”。元代,马致远的岳阳楼、范子安的竹船、顾的的南柳,都有的踪迹,但它们的成员经常变动。在马致远的《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中,没有何仙姑,而是徐神翁。在岳伯川的《吕洞宾都铁拐李乐》中,有张思郎,但没有何仙姑。明代《三宝演义》中的八仙,以冯桑寿、玄虚子取代了张、何仙姑。
在民间,虽然刘海(或刘海禅)现在不在八仙,但在很多地方仍在八仙。在明代《列仙传》中,取代了张.在江西的一些地区,刘海取代了李汉忠,台湾也用刘海取代了蓝才河。日本也有类似的神,叫做“七福”,但大多数是印度教或佛教的神。由于中日两国文化的影响,七福神乘坐宝船的形象与八仙渡海的形象相似,一些学者认为七福神来自中国八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