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杀蓝玉,不是因为他太强,而是因为他站错了队。
在那个风云诡谲的明初,蓝玉是战功赫赫的大将,朱元璋手下最能打的人之一。
按理说,这样的人该是国家的栋梁,可他却落得个剥皮填草、株连万人的下场。
更让人细思极恐的是,他的皮被送到了自己的家人手里,这种“仁慈”方式,足够让人后背发凉。
就连杀人如麻的张献忠,看到蓝玉的皮囊时,都忍不住感慨:“朕在屠城,朱元璋在屠功臣,看来真正的魔王另有其人。”
为什么朱元璋宁可被骂,也要置蓝玉于死地?
——因为他要确保皇位平稳交接,而蓝玉,恰恰是最大的变数。
明朝的皇位继承,本来是按嫡长子制来的。
太子朱标是朱元璋和马皇后所生,是正宗的接班人。
朱元璋对他寄予厚望,精心培养了几十年,连大臣们都觉得,朱标一旦继位,大明会迎来一个温和而稳定的时代。
可天不遂人愿,朱标在三十七岁那年突然病逝,朱元璋的心血一下子泡了汤。
按理说,皇位应该从其他儿子中选接班人,比如朱棣、朱棡这些能征善战的皇子,可朱元璋偏不,他非要把皇位传给太子之子朱允炆。
这就犯了一个大忌——嫡长子继承制还能服众,但皇长孙继位就没那么理直气壮了,尤其是朱允炆既没战功,也没威望,甚至连蓝玉这种国之柱石都不太放在眼里。
换句话说,朱允炆的继位,意味着那些有实权的皇叔们都会觉得自己被冷落,而蓝玉,作为太子妃娘家的核心人物,更像是一颗定时炸弹。
第一,蓝玉是太子妃的舅舅,他对朱允炆的继位不利。
朱允炆的母亲并不是太子妃常氏,而是妃子吕氏。
这也就意味着,按照嫡长孙继承制,皇位应该传给常氏的儿子朱允熥,而不是朱允炆。
蓝玉作为太子妃的亲舅舅,按理说更支持自己的外甥朱允熥,而不是吕氏的儿子朱允炆。
朱元璋要确保朱允炆稳坐皇位,蓝玉就是个绕不过去的障碍。
第二,蓝玉曾建议杀掉朱棣,这让朱元璋心生警觉。
蓝玉曾提醒太子朱标,燕王朱棣是个隐患,最好趁早解决,以绝后患。
可惜朱标心软,没有采纳。
朱棣当时掌握着锦衣卫的情报网络,很快就得知了此事,并向朱元璋告密。
朱元璋虽然没有立刻处置蓝玉,但这件事肯定被他记在了心里。
等到朱标去世,朱元璋要安排朱允炆继位时,他再也不能容忍蓝玉这种有自己想法的武将了。
第三,蓝玉权势太大,功高震主。
蓝玉是大明最强的战将,手握重兵,屡次打得蒙古残余势力毫无还手之力。
他的存在,让大明的北方边境安稳了十几年。
可在朱元璋看来,蓝玉的军功太大了,连手下的将士都对他死心塌地。
这样的武将,一旦有了别的心思,朝廷根本无法控制。
朱元璋最怕的是什么?不是敌人,而是朝廷中有野心的功臣。
他曾说过:“大明的敌人,不在北方,而在朝堂。”
蓝玉,就是那个最不可控的变数。
第四,朱元璋要为朱允炆清除隐患。
朱允炆十五岁,性格温和,根本不是掌控大局的人。
朱元璋知道,自己一旦去世,皇子们一定会对朱允炆不服,而蓝玉这样的军事巨头,很可能成为他们争夺皇位的棋子。
如果蓝玉站队支持朱允熥,大明就会陷入皇位争夺战,甚至可能分裂。
为了避免这一切发生,朱元璋决定先下手为强,把蓝玉彻底铲除。
第五,杀蓝玉立威,震慑群臣。
朱元璋杀功臣,从来不仅仅是因为个人恩怨,更重要的是立威。
蓝玉案牵连了一万五千多人,整个军队的人事架构都被洗牌。
这不仅让朝廷重新掌握了军权,也让所有人明白:皇帝的意志不可违抗。
朱元璋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了,他必须在死前把所有可能威胁朱允炆的势力都清理干净。
蓝玉的死,就是这个大扫除的一部分。
有人说,朱元璋杀蓝玉,是因为他太强了;也有人说,这是皇帝对功臣的惯性清理。
其实,这只是表面原因。
真正的核心,是朱元璋要确保自己的孙子朱允炆能顺利继位,不给任何人留下挑战的机会。
历史的残酷在于,蓝玉并没有真的想造反,但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威胁。
朱元璋不怕他手握重兵,也不怕他战功赫赫,他怕的是,在他死后,蓝玉会站到朱允炆的对立面。
所以,蓝玉必须死。
有人说,帝王的心,从来最是无情。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