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被日军尊称为“战神”的白崇禧将军
中华文明五千年,用兵如神的将帅不乏其人,精忠报国的英雄难以计数。然而,若论在大战中被敌军尊称为“战神”的人,唯有民国时期的白崇禧将军一人,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胆识超人,用兵机巧百变,谋略深远,记忆力惊人,善于捕捉军情,在国军中享有“小诸葛”、“今诸葛”、“当代张良”、“近代第一龙韬虎略将军”、 “常胜将军”等美誉,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不仅为国共双方所公认,甚至连侵华日军也不得不仰慕他的智慧和才华,尊称他为“战神”。
白崇禧将军不仅在军事指挥上神机妙算,百战不败,在个人修为上也能忍辱负重、顾全大局,具有忠贞报国、坚韧不拔的高风亮节,他是名副其实的千古战神。
由于白崇禧在1949年国难之时拒不投共,以与中华民国共存亡的决心,舍弃与蒋介石的个人恩怨,从海南岛飞赴台湾。长期以来,中共控制的媒体对于白崇禧极尽造谣抹黑之能事,对他伟大的历史功绩刻意只字不提,评价多有嘲讽之意;国民党方面也因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和他与蒋介石之间的个人恩怨,忽略了他的巨大功勋。
其实海峡两岸都欠了白崇禧一个人情,因为历史事实证明,那时没有白崇禧的卓越军事指挥,国军就不可能北伐统一中国,当然就没有中华民国;没有白崇禧深远的谋略以及伟大贡献,就没有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中国人很可能成为日本人的亡国奴;如果当年国府剿共采用白崇禧提出的谋略与计策,中国大陆就不会失陷于中共之手。
博览群书精通文韬武略志向高远信仰三民主义
白崇禧天资聪慧,五岁开始就读于私塾,刻苦用功,而且聪颖异常,几乎过目不忘,熟背《三字经》、《千家诗》、《幼学琼林》、四书、《诗》、《书》、《礼》、《易》、《春秋》、《左传》等教本,自小奠定了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基础。1907年,时年14岁的白崇禧考入桂林陆军小学;18岁即参加广西学生敢死队,北上武汉参加辛亥革命;1916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后在广西陆军第一师任连长、营长等职。
1923年白崇禧在梧州组织了四千人的广西讨逆军,任前敌总指挥兼参谋长。随后与李宗仁的定桂军合作,打败了实力雄厚的旧桂系首领陆荣廷、沈鸿英,广西全境统一。从此,李白新桂系成为中国最具实力的地方军事势力,叱咤风云十多年。在统一广西的各个战役中,年纪轻轻的白崇禧就展现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足智多谋,出奇制胜,以少胜多,被其对手沈鸿英所部誉为“小诸葛”。
1923年1月,青年白崇禧作为广西新桂系的全权代表前往广州谒见孙中山大元帅,代表广西竭诚请求加入孙中山的革命行列,并申述广西统一对革命之重要性。孙中山即委任黄绍竑为广西讨贼军总指挥,白崇禧为参谋长。
临别时,孙中山对白崇禧说:“我无枪、无粮、无饷;只有三民主义。”白崇禧回答说:“我们不要孙公的物质支援,只要三民主义与信仰而已。”日后的历史证明,白崇禧用自己毕生的青春、热血和生命书写了对于三民主义的坚定信仰与忠诚,无愧于中华民族和历史千秋。
破顽敌“钢七军” 扬威夺龙潭“小诸葛”成名
两广统一后,广州革命政府准备北伐统一中国。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亲邀白崇禧担任北伐国军参谋长。李宗仁因广西部队也需要人指挥,不愿让“小诸葛”离开。但是蒋介石坚持非要白崇禧,亲自向李宗仁表示说只借用白数月,待攻下武汉必定归还。于是,白崇禧出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后兼任东路军前敌总指挥。
北伐开始以后,北伐东路军在浙江受挫败,何应钦所率黄埔第一军当时远在福建作战,无法立即调入浙江。蒋介石总司令为此非常焦急,白崇禧挺身而出,表示愿赴前线。蒋介石立即任命白崇禧为东路军前敌总指挥,指挥国军进攻江西孙传芳部。
江西南昌之役,北洋军阀孙传芳以三倍兵力进行猛烈进攻,蒋介石亲自统领的黄埔嫡系被击败,九江失守,南昌被围。白崇禧急率桂系第七军救援,一举击溃孙传芳先头部队两个师。在双方兵力极为悬殊的情况下,白崇禧出奇制胜,集中兵力攻击德安,断绝南浔线,先收复九江,再解南昌之围。双方肉搏三天三夜,最后孙传芳两万余人被俘,国军取得北伐以来的第一次大捷,桂系第七军获得“钢军”美誉,威震天下。接着白崇禧挥师向东追击,扫荡浙江,断绝宁沪线交通,收复杭州和上海,并再次击退孙传芳反攻,歼灭孙部六万余人,取得北伐第二次大捷。
1927年8月,打响了北伐战争中最激烈、最具决定意义的龙潭战役。南京一带长江北岸尽为北洋军阀孙传芳部所陷,孙传芳统帅十一个师十万众的“五省联军”过长江占领龙潭,西扰尧化,南京危急。白崇禧从无锡火速赶到镇江,因当地通南京有线电话已遭破坏,白崇禧就地取材使用镇江车站简陋电话指挥,一人同时身兼通信兵、补给司令和指挥官,六天六夜不休不眠,指挥沪杭线上的第一军刘峙、顾祝同师星夜西进,与李宗仁的第七军、第十九军以及何应钦指挥的第一军陈诚等三个师猛攻龙潭。
8月30日拂晓,白崇禧、李宗仁、何应钦督率指挥各自部队向龙潭孙传芳部十个师约六万余人进行反攻,战况极为惨烈。“龙潭周围数十里地,炮火蔽天,血肉模糊。战斗的惨烈,实为笔墨所难形容。”是役国军将孙传芳部压缩到长江边后全部歼灭,俘敌四万余人、缴枪三万枝。龙潭战役奠定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基业,也决定了显赫一时的五省联帅孙传芳从此一蹶不振,变成光杆司令的转折点。不少国民党元老对此役印象犹深,于右任老先生曾写一联:“东南一战无余敌,党国千年重此辞。”行政院长谭延闿亲自赠对联赞颂白崇禧:“指挥能事回天地,学语小儿知姓名。”
1928年6月1日,白崇禧就任武汉北伐军前敌总指挥,5日率军自汉口北上,11日即与阎锡山联袂开进北京,受到各界盛大欢迎,成为历史上由华南领兵攻入北京的第一人。9月6日,白崇禧率军在天津誓师,10日占领唐山,13日占领滦州,奉系军阀张作霖之子张学良败走大连。23日白崇禧将直鲁军缴械,完全肃清关内,25日白崇禧到达昌黎,滦河以东易帜。12月29日,张学良在东北通电东北易帜,宣布效忠南京中央政府。至此,白崇禧“从广西镇南关打到东北山海关”,被誉为“完成北伐的第一人”。
白崇禧将军在前线指挥作战
共赴国难蒋介石抛弃前嫌持久抗战白崇禧大显神威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最后关头”讲话,号召全民族坚决抗日到底。国难思良将,求贤若渴的蒋介石于8月2日再次电邀他北伐期间的参谋长白崇禧“共赴国难”。
接获蒋介石电邀,李宗仁本人及白崇禧的众幕僚和许多亲属均认为早年蒋桂战争旧怨犹在,唯恐南京此行不利。除了夫人马佩璋让白崇禧自己决定,其余众人皆反对他入京。有人劝白崇禧在西南自保,让蒋介石好看。然而一贯坚决主张抗日的白崇禧却深明大义,他说:“抗日是两广素来的主张,也是国民一致的要求,于今,抗日时机成熟,正是吾人报效国家之时。如果自己不到南京,不但辜负蒋公之德意,则往昔揭示之抗日口号乃是自欺欺人,必将为国民所唾弃。”
蒋介石特别派出自己的水陆两用座机及驾驶员前来广西接“小诸葛”。白崇禧义无反顾,8月4日从桂林坐上水上飞机就飞往南京水上机场,与蒋介石共赴国难。第二天,日本报纸就以醒目大标题宣布:“战神”莅临南京,中日大战不可避免。
淞沪会战期间,白崇禧深入第一线,多次到前线督战,了解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知己知彼。他深知敌我力量相差极其悬殊,国军徒作无谓牺牲并不能取得胜利,曾经四次向蒋介石进谏。如果白崇禧的建议开始就被采纳,国军的损失就会减少很多,伤亡也不会那么惨重。在白崇禧的苦谏下,蒋介石终于在11月9日下令兵分两路分别向南京、杭州全线撤退,并责令白崇禧负责整顿部队,收拾残局。这样才保住了尚存的国军主力不被全歼,为日后夺取抗日持久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淞沪会战之后,侵华日军称白崇禧为“战神”,同时又将他列为日本帝国必须消灭的“头号战争罪犯”。
白崇禧将军1946年在南京的全家福合照
台儿庄大战在白崇禧的建议之下,李宗仁命令孙连仲第31师(师长池峰城)死守台儿庄待援,将万余日军诱入重围之后聚歼。白崇禧除了在幕后策划部署,还经常亲临前线与各军师高级将领联络沟通,代表蒋委员长鼓舞士气。在危急关头,白崇禧冒着浓烈的硝烟,亲临台儿庄战场调动布置中央军重炮部队和强力火炮抗击日军的围攻。此次大战国军中央军和各派系地方军精诚团结,万众一心,血战三路日军,终于取得聚歼一万多凶残日军的大捷,严重打击了日军嚣张气焰,遏制了日军侵华凶猛势头,粉碎了自“卢沟桥事变”以来“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一扫因上海南京等地沦陷而笼罩在全国的悲观情绪,极大地鼓舞振奋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到底的信心。捷报传来,举国欢腾,各地举行祝捷会,大本营武汉超过十万人上街游行,卡车载着李宗仁、白崇禧两人的巨幅照片为游行队伍开路。
中华民国首任国防部长白崇禧
1938年初,国民政府和军事委员会迁移武汉后不久,白崇禧在全国率先提出“以游击战配合正规战,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战战略思想,旨在把日军拖入中国广大内陆的泥淖里面,拖长日军的补给线,从而由军事战发展为政治战、经济战,向敌军发动长期总体战,削弱敌军优势,最终战胜日军。此一战略思想为蒋介石所采纳,成为国策和抗日最高战略方针,对赢得整个抗战胜利起到了极其关键的重大作用。中共日后利用投共的李宗仁机要秘书程思远伪造历史,称白崇禧提出的持久战战略思想是因为受到毛泽东1938年5月发表的《论持久战》的启发。但是,大陆著名学者杨天石经过多方考证,发表专文说明,中共所称实为谬论。
1939年12月,白崇禧统帅指挥第4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所部二十五个师共十五万四千多国军,包括第5军杜聿明所部的戴安澜、邱清泉、郑洞国等精锐之师,两度重挫消灭包括日寇“钢军”在内的日军精锐,取得了抗战以来首场攻坚战的胜利——昆仑关攻坚战大捷。1944年,日军为了攻占战略要地桂林,共集结了近七个师团,十五万兵力,三百多辆坦克,三十多架飞机,大量重炮。白崇禧主动请缨,紧急自重庆赶赴桂林做战役部署,指挥不足二万名桂军及广西民团在无坦克飞机并缺乏火炮重兵器支援的苦境下,单凭轻兵器击毙一万六千名来犯日军,创造了日军侵华作战平均单日最高战亡兵员数。守军无一人投降,漓江之水被中日两军之血染为红色。
八年抗战,白崇禧以军委会副参谋总长身份先后兼任军训部长、校阅部主任委员、桂林行营主任、海军整建委员会主任等要职,不仅参与制定了国军各阶段对日作战计划,参与策划指挥多场大型会战,还为国军训练了二十万军事指挥人员,为赢得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1944年1月1日,国民政府授予他青天白日勋章。
战四平白崇禧大败林彪弃良将蒋介石痛失大陆
白崇禧与国民党内大多数人物不同,他对共产党认识的非常深刻透澈,他认为共产主义是中华民族旷古未有之祸害,必须坚决肃清。白崇禧一生,反共立场始终坚定如一,从不因为中共之蛊惑而有过丝毫动摇。
1945年抗战胜利后,白崇禧便一再强调:“对中共问题,除武力外,别无解决办法。”10月,国共签署双十协定,国民政府开始整编裁军,计划将国军由三百万裁减到二百万,由陈诚具体负责。李宗仁、白崇禧坚决反对,质疑此举恐“为匪壮势”。11月,白崇禧在参加复原整军会议前,期期认为不可裁军。他主张先剿共而后整军裁军,遂向蒋介石郑重建议,应乘抗日战胜余威,先将中共彻底剿灭,而后行宪,否则将给中共以可乘之机坐大。战后急于从事经济建设和推行民主宪政的蒋介石又未予采纳,事后局势之发展证明白崇禧的预见完全正确。
东北地区在抗战后的国共内战中,具有决定彼此生死存亡的重要性。日本投降之后,苏联红军迅速占领东北,把日本关东军的军火装备提供给中共。据当时的报告,林彪共军接受了“枪支十万支,大炮数千门及弹药、布匹粮食无数”。就在几个月前,整个八路军总共只有154门炮。苏军把投降的伪满洲国二十万军队交给中共整编,再加上成千上万新近失业的男子,为生活只好当兵,使得林彪共军从最初的六万人转瞬就发展到三十万,并成为共军中作战能力最强的部队。林彪是共军将领中最能战的“常胜将军”,号称东北“黑土地之狐”,率领四野占领了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重要城市。毛泽东命令林彪“不惜任何牺牲”、“死守长春”、“死守四平,寸土必争”。
1946年4月,国共双方在东北战略重镇吉林省四平开始了第一次主力决战。原先蒋介石曾下令限东北行营4月2日前攻下四平,可是国军北上进展迟缓,前后拖延几近两月,中间尚有挫败,蒋介石为此十分焦急。当战事持久拉锯不下,双方攻守最激烈的时刻,5月17日,蒋介石派首任国防部长白崇禧飞赴东北督战。“小诸葛”一到东北,即召开军事作战会议,国军士气大振。18日,白崇禧偕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赴前线指挥所督战,指挥杜属下孙立人新一军、廖耀湘新六军、陈明仁七十一军分三路向四平林彪共军进逼包抄。国军只用三天时间,于19日便彻底攻克收复四平,将林彪十多万共军打得丢盔弃甲,伤亡数万,林彪化妆成伙夫随残兵败将狼狈逃窜到哈尔滨。
此时林彪共军奄奄一息,正是彻底歼灭东北共军的千载难逢良机。白崇禧下令国军继续乘胜追击,自己立即飞返南京,向蒋介石当面解释,并提出穷追猛打,一举拿下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满州里等重要城市,彻底剿灭东北共军、并乘机挥师歼灭华北聂荣臻共军的全盘计划。他还向蒋介石提出,自己希望能继续留在东北督战或者干脆直接指挥战斗。蒋介石没有同意,而是下令白崇禧立即返回南京主持国防部事,不要再管东北战事。在此国共双方生死存亡之关键时刻,将被灭顶的中共慌忙乞求和谈,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受周恩来所蛊惑,八次上庐山对蒋介石施以高压,蒋介石被迫宣布东北停战。林彪残兵败将因此而得到喘息机会,死灰复燃,从此国共双方军事力量惊天大逆转,最后东北和华北一并沦陷于林彪共军之手,此乃白崇禧将军一生的憾恨。
1948年10月,国军在东北辽沈战败已经成为定局。白崇禧提前4个月便向蒋介石提出“守江必守淮”的战略原则,并建议华中只设一个剿匪总司令部,由他自己统一指挥中原大军,集中兵力运用攻势防御,坚持长期对共军作战。蒋介石拒绝了白崇禧的建议,任命刘峙为战略位置更重要的徐州剿总司令,任命白崇禧为华中剿总司令驻守武汉。白崇禧当时便告诉蒋介石说:“中原大军分割使用,将来必败无疑。”此后刘峙奉命在徐州地区把几十万国军精锐摆成一字长蛇阵,结果被六十万共军集中优势兵力分割包围。
此后蒋介石看到败象突显,大势不妙,于是同意启用白崇禧统一指挥中原两大剿总,又重新回到白崇禧4个月之前就提出的“守江必守淮”作战原则。但此时败局已定,共军随时可能发动淮海战役,重新调整部署几十万国军已经没有时间了。白崇禧在整夜痛苦思考后,认为在徐蚌战场投入兵力越多越徒增国军的损失,遂拒绝就任总指挥。白崇禧离开南京返回武汉华中剿总的第六天,六十万陈粟、刘邓共军就发起了淮海战役。由于国防部高级潜伏共谍郭汝瑰和刘斐预先将国军作战计划密报中共,盗用国防部名义引国军陷入共军包围圈,并误导蒋介石做出错误判断,数次更改作战命令,最终五十五万黄埔精锐在淮海尽丧于共军之手。
临危难表忠心拒不投共辞世前谋奇策反攻大陆
1949年,国民党兵败如山倒,许多国军高级将领见大势已去,纷纷叛变投共。在共军攻击华中、华南前后,毛泽东、周恩来多次派密使企图策反白崇禧,甚至派人一直追到了广州、广西进行策反诱降。毛泽东甚至表示:“只要白健生愿意倒戈起义,一切好商量,此公好带兵,如愿起义,可继续带兵,建国后可让他带五十万国防军!”然而,白崇禧不为所动,仍然效忠于国民政府,拒绝投共。他对劝降者说:“汉贼不两立,自古歌颂的只有断头将军,绝无投降将军。”
白崇禧将军一生中最难的决断莫过于他在1949年国难之时决定去台湾。临行前,他的多年至交立法委员何遂劝其慎行,并劝其乘机投共。白崇禧回答说:“我自追随蒋公北伐以来,殆逾二十载,既处遇顺境,亦处遇逆境,一生一世历史第一,我必对历史有所交代,生死利害,在所不计,君勿为此喋喋也。”
英明的白崇禧将军早已洞察了中共之阴毒邪恶,以与中华民国共存亡的决心,再度舍弃跟蒋介石的个人恩怨,从海南岛飞赴台湾。在1949年那个最艰难困苦的时刻,有人争一时,有人对千秋,而白崇禧将军做出了无愧于历史千秋、无愧于中华民族的伟大抉择。
1949年12月30日,白崇禧乘机抵达台湾。当时美国尚未跟台湾签订护卫台湾的防卫协议,台湾前景黯淡不明,风雨飘摇,陷入一片混乱,经济落后,物质生活贫乏,很多人到台后又悄悄去了美国、日本、泰国或香港等地。而白崇禧到了台湾之后,却把二十多位亲属从香港全部带到台湾。全家人住在台北松江路一幢旧式普通平房中,一直住到1966年白崇禧去世,每逢天下雨,白崇禧夫妇的卧室屋顶都会漏雨。
由于历史上的复杂原因,加上李宗仁在美国屡屡给蒋介石难堪,最后又不听白崇禧多年以来的苦心劝告,一意孤行从美国前往北京投共,白崇禧因此在台湾备受冷落甚至难堪。有一些朋友很不理解,但是白崇禧却回答说:“大陆丢了,我们是现役军人,负很大罪过,中央不处罚我,自己良心自责。台湾是复兴基地,祖国领土就只剩这一点点,希望在这生根发展回去,除此之外,现役军人死无葬身之处,跑到哪里去?”
1965年7月,白崇禧临去世前一年,此时他已经完全被排除在一切军政权力之外,甚至屡受难堪和屈辱,但他心中最关心的依然是中华民国的前途,念念不忘光复中华河山,解救大陆同胞。当时美国跟越南共产党正打得如火如荼,白崇禧连忙给在香港的新桂系后期第三号人物、前广西省长黄旭初写信。他在信中无一言谈到自己在台湾的个人得失,无一字谈及私人情谊,而是通篇都在分析时局和国军反攻大陆的可能性。他告诉黄说,美国很可能跟中共直接交战,那时就是台湾反攻大陆的最好时机,国军的反攻战略应该是如何如何……他在信的结尾处写道:“弟待罪台湾,十有七年矣!日夜焦思国军何时反攻大陆,解救大陆同胞。”
1966年12月2日,73岁的白崇禧将军在台北猝逝。蒋介石下令给国军一级上将白崇禧举行了隆重公祭,葬礼备极哀荣。蒋介石亲笔题词颁发“忠贞为国”、“轸念勋猷”挽额及“旌忠状”,并第一个亲到景行厅向白崇禧遗体告别,三鞠躬致敬,并献花致祭。美国《纽约时报》当天自台北发布特讯报导,称赞白崇禧将军为“中华民国最杰出的军事战略家和将领”。
纵观白崇禧将军的一生,赤胆忠心,胸宽如海,不愧为名传后世的“千古战神”。他也是自三国诸葛亮之后,在中国历史上唯一获得“诸葛”美誉的将军。白崇禧将军一生,真正实践奉行了“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他的高风亮节当永为世人所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