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是一个神奇的人,在中国现代史中以政治主张多变著称,非常有争议,也有一个从宠儿到叛徒的角色转变过程。
民国时人号称他为民国四大美男子之首,孙中山对他也非常欣赏。孙中山去世时期他作为政治遗嘱的执笔人,早期可谓是国民党内的政治新星与佼佼者。
然而,历史总是在不断变化,正如汪精卫自喻的“精卫”一样渺小,在革命的大潮流中,他一头扎进中国现代政治的大风大浪之中。
汪精卫以其政治生命的成败,选择的谬误,呈现着历史的深度和人性的复杂,令人深思。汪精卫内心世界丰富,有强烈的表现欲和旺盛的权力欲,故而和蒋介石斗争失败后,逐步自暴自弃,失去了理想与道德。
清末时期,他以暗杀“烈士”登上历史舞台,却以民族 “汉奸”结束了政治生命,可以说逐步与权力中心渐行渐远。
也就是说,汪精卫在貌似 “多变”、 “矛盾”的政治选择背后,潜藏着他 “一贯”的个人性格,即在行动中常带着一种近于妄想的偏执与自信,且不乏付诸行动的勇气。性格有缺陷,不专一且志大。
如果说汪精卫坏到透顶,不符合历史事实。说他曲线救国有道理,就对不起千千万万厮杀的将士。他大义有亏,难以翻案。
汪精卫在民族生存最艰难的时刻,没有坚持战斗到底的勇气,反而接受日本人的诱降条件,幻想以媾和赢得一个偏安之局,最终 “被诱而亡”,以致于身败名裂,这一点比不上蒋介石的坚韧。汪精卫大起大落的政治命运与他的人生际遇密不可分,他曾在 《论革命之道德》一文中说:
革命党人的将来只有二途,或为薪,或为釜。薪投于火中,顷刻化为灰烬,是为革命之 “烈德”;釜于烈火中受尽煎熬,是为革命之 “恒德”。薪和釜的用途虽然不同,为了天下苍生之饱食的目标却是一样的。
可以说,汪精卫或许也是比较有家国情怀的。1940年3月,南京伪国民政府成立,汪出任所谓伪行政院长、代国府主席,以 “汉奸”的身份终结了政治生涯。
这与早年他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的豪情,无疑是“双照楼头老去身,一生分作两回人”,人格非常撕裂,也非常卑鄙。汪精卫的人生失败,在他的身上,夹杂着中国现代史的全部复杂性,也带有中国人悲怆的民族情感和抗战记忆。当时的报刊《国闻周报》说的好:
时人誉蒋为英雄,汪乃欲以一书生羁勒武人,以口舌笔墨取蒋而代之,汪不自量力度德,宜其败也。
没有军权支持的汪精卫,似乎是一个无头苍蝇,只能在政坛上嗡嗡叫罢了。都是尘埃,精卫填不了海,汪精卫也救不了国。汪精卫在历史进程面前也是非常渺小和卑微的。
原因很简单,为了利益。
汪精卫在清末反清的时候,确实是一个革命者,冒险去刺杀摄政王。
遗憾的是,人是会变的。
民国开始,汪精卫逐步掌握权力,成为政客。
什么是革命者?就是不顾小家,不顾自己,只为了主义做事。
什么是政客?就是一切都可以牺牲,只是为了争夺权力。
到了孙中山去世的时候,汪精卫、胡汉民、蒋介石三足鼎立。
而胡汉民因为涉嫌刺杀大佬廖仲恺,一度被迫淡出,国民党成为汪精卫和蒋介石争雄。
相比起来,蒋介石根本不能和汪精卫相比。辛亥革命时,蒋介石还是陈其美的副手,而汪精卫则是大名鼎鼎的刺杀摄政王的革命党领袖,还是南北议和中孙中山的代表。
遗憾的是,中国当时是军阀割据,一切都讲究武力,所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于是,文人汪精卫没有军权,虽然多次反蒋,2次将蒋介石掀翻下野,最终仍然控制不住大局,一败涂地。
到了抗战爆发前,汪精卫除了虚名和空头衔以外,其实并无什么权力。
同时,汪精卫身边助手谋士都是清一色的文人,没有一个军人。这些文人对军事一窍不通,都认为抗战敌我力量悬殊,中国一定会战败。
既然必定要战败,何必死撑呢?不如在失败之前,和日军谈判,损失一些利益换取暂时喘息的机会。
这种判断是可笑的。因为就在汪精卫叛国的1938年,武汉会战结束的时候,毛泽东就写信给蒋介石,认为抗战已经胜利,下面只是苦撑。
可惜,汪精卫没有蒋介石和毛泽东的眼光,他最终还是投靠了日本人。
汪精卫的目的也并非什么救国,只是希望借此获得权力,做一个儿皇帝。
儿皇帝也是皇帝,权力也不会小。
遗憾的是,真正到了狡诈的日本人手中,儿皇帝就变成孙子了。
汪精卫成为彻底的傀儡,一举一动都要听日本人的吩咐。
只是,此时他已经是大汉奸,再想回头就不可能了。
一个无知又利欲熏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