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内务府,全称为“总管内务府衙门”,作为清朝入关后设立的一个管理宫廷内部事务的机构,专门负责皇帝及宫廷内部的私事和家事服务,始设于清顺治初年,后虽几经改革撤并,其权力不仅没有受到监督控制和减弱,反而越改革越削减其权力越大,越改革越削减其官员贪污腐败现象越严重,由此使清廷内务府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最腐败的衙门。
据大量史料记载,清廷内务府中的大小官员几乎无不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地从皇帝的私家银库里往外掏银子,而且贪占皇帝私银的手段伎俩花样繁多,其贪腐招数也很少有重复使用的,清廷内务府官员贪占皇帝私银的手段花招主要有三个方面,招招堪比饕餮:
一是低买高卖
内务府官员利用给皇帝花钱买东西之机,多造花销开支的预算,一般的预算要比实际花费高出一至三倍甚至更多,然后拿着皇帝的私银到市场上四处寻觅和大压价格,以最低的价格把皇帝喜欢的物品购置回来,并把省下来更多的银子悄悄装入自家腰包,这也就是想方设法让皇帝多花银子,让自己从中多捞银子。
二是直接贪污
内务府中的规章制度虽然越来越多,但漏洞也总是有的,而且内务府是专为皇室服务的,不受朝廷监察和司法机构的监督管辖,内务府腐败弊端也就犹如决堤之水不可阻挡,大小官员的直接贪污占有皇帝私银的现象也就成了家常便饭。俗话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于是乎,清廷内务府中的官员个个似乎都成了胆大的官员,几乎找不出一个是因为胆小怕事而饿死的。
三是工程揽财
清代在内务府里做官当官的或当差的人,最盼望的不是升官,而是皇帝下旨要搞新的工程。不管是皇帝下旨修建一个宫廷戏台,还是皇帝下旨恩建某处寺院,或修理门窗户壁,或重铺某一段道路,等等,几乎都成了内务府大小官员中饱私囊的良机。据说,当时在北京城内的工匠头当中,如果有谁能够揽上修缮皇家宫殿或陵寝的“美差”,那么这位工匠头的家族几辈人的吃穿用住都不用发愁了。晚清时紫禁城内搭建一个竹棚,根本算不上什么工程,可内务府竟用了四万两银子。这工程揽财的贪腐招数,可以说是集低买高卖、直接贪污等等之大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