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墨客历史网》,为你讲述五千年华夏历史!
  • 手机访问 | 联系我们
  • 墨客历史网

  • 首页

  • 书画资讯 墨客专稿 行业新闻 艺术展览 艺术拍卖 投资收藏 解读评论 趣闻杂谈 艺术名家 文献书籍 文玩杂项 国宝文物 诗词文赋 文史国学

  • 艺术名家 书法家 画家 机构

  • 书法品鉴 当代书法 书法欣赏 字帖临摹 碑贴长卷 名家书法 名作杂赏

  • 艺术展览 正在展览 当代书法 当代画作

  • 墨客诗词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金辽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 文史国学 国学文化 文史经典 诸子百家 朝史综论 国学名士

  • 墨客学堂 书法知识 绘画知识 文房知识 装裱知识 鉴定知识 收藏知识 拍卖知识 历史知识

  • 华夏历史 朝代历史 历史人物 著名战役 野史秘闻 史料杂谈

  • 墨客故事 寓言故事 神话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民间故事 儿童故事 励志故事 爱情故事 幽默故事 恐怖故事 传奇故事 哲理故事 亲情故事 谜语故事 校园故事 名人故事 故事杂赏

  • 商
    城

    分类阅读
    朝代历史历史人物著名战役野史秘闻史料杂谈历史故事
  •  首页 > 朝代历史

    明朝的官阶如何划分

    明朝的官阶如何划分?

    明朝朱元璋制定了 一品玉带,二品花犀,三品金花,四品素金,五品银花,六七品素银,八九品乌角 的详细规定。

    明朝官阶九品,制作出的服装也如官阶。九品官制奠定以后直到明初,官员的品级只能从服饰的颜色及图案花纹上区别。如明代官服,一至四品绯色,五至七品青色,八、九品绿色。其图案花纹,一品大独科花,径五寸,其次是越往下越小。二品小独科花,径三寸。三品散搭花,径二寸。四、五品小杂花,径一寸。六七品小杂花,径一寸。八品官员以下无花纹。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始定补子制度。补子就是一块缝在胸前的布,上面绣上各种花纹。公、侯、伯、附马的补子绣麒麟白泽,官员是文禽武兽。一品文官绣仙鹤,二品是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以下是鹭鸶、黄鹂、蓝雀等。武官一二品是狮子,三四品为虎豹,五品是熊,六七品是彪。

    明朝官阶

    正一品:

    太师、太傅、太保、宗人令、宗正宗人、左右都督。

    官阶: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

    勋位:文官叫左柱国,武官叫右柱国。

    从一品:

    少师、少傅、少保和太子太师、太傅、太保以及都督同知。

    官阶: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

    勋位:文、武官都叫柱国。

    正二品:

    太子太师、少傅、少保、六部尚书、都御史、都督佥事、正留守都督指挥使、衍圣公。

    官阶:文官初授资政大夫,加授资德大夫;武官初授骠骑将军,升授金吾将军,加授龙虎将军。

    勋位:文官叫正治上卿,武官叫上护军。

    从二品:

    布政指挥同知。

    官阶:文官初授中奉大夫,加授正奉大夫;武官初授镇国将军,升授定国将军,加授奉国将军。

    勋位:文官叫正治卿,武官叫护军。

    正三品:

    太子宾客、侍郎、副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卿、太常卿、檐事府尹、按察使、副留守都指挥、佥事指挥使。

    官阶:文官初授嘉议大夫,升授通议大夫,加授正议大夫;武官初授昭勇将军,升授昭毅将军,加授昭武将军。

    勋位:文官叫治资尹,武官称上轻车都尉。

    从三品:

    光禄、太仆、参政、苑马卿、运使、留守指挥同知卫、指挥同知宣慰使。

    官阶:文官初授亚中大夫,加授大中大夫;武官初授怀远将军,升授定远将军,加授安远将军。

    勋位:文官叫治资少尹,武官叫轻骥都尉。

    正四品:

    佥都御史、太仆、通政太常、苑马少卿,少詹太常、京府丞副使、鸿胪卿、知府卫指挥佥事、宣慰同知。

    官阶:文官初授中顺大夫,升授中宪大夫,加授中议大夫;武官初授明威将军,加授广威将军。

    勋位:文官叫赞治尹,上骑都尉。

    从四品:

    祭酒、参议运司、宣慰副使、宣抚。

    官阶:文官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议大夫,加授朝清大夫;武官初授宣武将军,升授显武将军,加授信武将军。勋位:文官叫赞治少尹,武官

    称中骑都尉。

    正五品:

    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春坊的大学士、翰林学士、庶子通政参议、大理寺丞、尚宝卿、光禄少卿、太医院使、郎中钦天上

    林监正、寺中宗人经历、按察佥事府同知、长史、仪卫正、正千户宣慰佥事、宣抚同知。

    官阶:文官初授奉议大夫,升授奉政大夫;武官初授武德将军,升授武节将军。

    勋位:文官叫治少尹,武官叫骁骑尉。

    从五品:

    侍读、侍读学士、谕德洗马、尚宝、鸿胪少卿、员外、五府经历、知州、运副、正提举、京府判、卫所镇抚、副千户、仪卫副、招讨使、宣抚

    、副安抚使。

    官阶:文官初授奉训大夫,升授奉直大夫;武官初授武略将军,升授武毅将军。

    勋位:文官叫协正庶尹,武官叫飞骑尉。

    正六品:

    大理寺正詹事丞、中允侍讲、侍读、司业、太常、都察院留守、尚宝司丞、大仆寺丞、京知县、司都司经历、通判、上林钦天监副、五官正、

    太医院判、兵马指挥、断事百户典仗审理、正神乐观提点长官、副招讨宣抚佥事。

    官阶:文官初授奉直郎,升授承德郎;武官初授昭信校尉,升授承信校尉。

    从六品:

    赞喜司直郎、修撰、光禄、鸿胪寺丞、大理寺副署正、京府推官、布政司经历、正理问、运判、州同知、正提举安府副长官。

    官阶:文官初授承务郎,升授儒林郎,吏目:宣德郎;武官初授忠显校尉,升授承信校尉。

    正七品:

    都给事中、编修、监察御史、大理评事、行人司正、五府都察院留守、司都司都事通政、司按察司经历、太常博士、典簿、兵马副、营膳正、

    京县丞、府推官、知县、副断事审理、副安抚佥事、蛮夷长官。

    官阶:文官初授承事郎,升授文林郎,吏称:宣义郎;武官初授忠靖校尉,升授忠勇校尉。

    从七品:

    检讨给事中、中书舍人、行人司副、光禄典簿、署丞詹事、太仆主簿、京府经历、灵台郎、祠祭署奉祀、州判、副提举、问卫运司宣慰经历、

    布政司都事副理、蛮夷副长官。

    官阶:文官初授从仕郎,升授征仕郎;武官初授敦武校尉,升授修武校尉。

    正八品:

    国子监丞、行人部院司照磨、五经博士、通政司卫、按察司运司知事、京县钦天监、主簿、御医、保章正、协律郎、营膳副、王府典膳奉祀等

    所正府经历、县丞。

    官阶:文官初授迪光郎,升授修职郎;武官没有正八品以下的官阶。

    从八品:

    翰林典籍、光禄事监事、典簿博士、国子助教、鸿胪主簿、京府运司知事、挈壶正祠祭署祀丞、布政司照磨、王府典膳奉祀等所副宣抚经历、

    知观。

    官阶:文官初授迪功郎,升授修职佐郎。

    正九品:

    校书、倚书、国子学正、部院司检校、鸿胪署丞、上林典署监候司历、营膳丞、各馆局大使、京府照磨、赞礼郎、奉銮府、县主簿、宣慰安抚

    知事。

    官阶:文官初授将仕郎,升授登仕郎。

    从九品:

    待诏、詹事、上林录事、司谏通事舍人、正字司务、国子学录、国子典籍、鸣赞序班、韶舞司乐、五官司晨、漏刻博士、京府检校、京县典史

    、院司卫州所各吏目、内外教授、府照磨、司狱、巡检、驿丞、各大使副使、僧道阴阳杂职。

    官阶:文官初授将仕佐郎,升授登仕佐郎。

    未入流:孔目、国子典馆、儒学正、教谕、训导长官、司吏目、府检校、县典吏等。

    明朝的官阶制度

    明朝的官阶制度是沿袭汉唐两朝而有所损益的。洪武三十年起罢 丞相 位不设后,中央政治的大权,从此旁落 尚书 六部。但 殿阁大学士 仍为皇帝的备用顾问,帝自操大威之柄,故集权归于皇帝一人。

    其实大学士在明初时也是鲜有能参决朝廷大事的,这一点上恐怕与我们的现在想象有所距离。因为时纠劾职责属 都察院 管;章奏达送属 通政司 管;平反审案属 大理寺 管;武备属大都督府管(隶属兵部)。由此而引成了文、武平行的两线不同官阶制度,大体上以吏、户、兵三部为重。明初时 都督五府 皆为元勋宿将领之,但永乐年间设 军监 以后,武将从此不能自大焉。嘉靖年间中叶,内阁大臣才而见重。

    1、宗人府,设 宗人令 一人、左右 宗正 各一人、左右 宗人 各一人(五人并列一品)。因掌管皇家九族的所有重大事务(包括立太子、封皇后、立王世子、废贵妃等),为所有职官中的第一。洪武三年置 大宗正院 ,二十二年为 宗人府 。初多以亲王领之,后也以勋臣摄事。属下设有 经历司 、 经历 (正从五品)等职。

    2、三公三孤,设 太师 、 太傅 、 太保 为三公(皆正一品); 少师 、 少傅 、 少保 为三孤(皆从一品)。因掌佐天子的经邦宏略等,位居无上之尊。后略有息变,但基本都为公、孤六全。

    3、太子师傅保,即 太子太师 、 太子太傅 、 太子太保 (皆从一品);及 太子少师 、 太子少傅 、 太子少保 (皆正二品)。因以掌教太子教谕为职责,太子即位时,多被升为三公三孤。下还设有 太子宾客 (掌礼赞,正三品)等职务,一般称作 东宫 。

    4、六殿阁大学士,分别为 中极 、 建极 、 文华 、 武英 四殿及 文渊阁 、 东阁 共六位 大学士 (并列正五品)。主掌诏、诰、制、册文、书、符、令、檄等文的起草;及诸司达上的题、奏、表、讲章、书状、文册、揭贴、制对、露布、译等审修;充会试考官、殿试读卷;修帝传实录、国史、地志时任总裁。因常侍天子于殿阁下,为避宰相名,又称 内阁 。大学士即太祖时的 中书省 (置左右丞相各一人,正一品);后置左右 相国 。洪武元年改为 平章政事 (从一品)、 左右丞 (正二品)、 参知政事 (从二品),下置 左右司 ,设有 郎中 (正五品)、 员外郎 (正六品)、 都事、检校 (正七品)、 照磨、管勾 (从七品)等官; 参议府 ,设有 参议 (正三品)、 参军 、 断事官 (从三品)、 断事、经历 (正七品)、 知事 (正八品)等官; 都镇抚司 ,设有 都镇抚 (正五品)等官; 考功所 ,设有 考功郎 (正七品)等官。洪武七年设 中书舍人 。九年汰平章、参知两政事,十三年罢中书省。十五年仿宋制设大学士,建文时改称学士,仁宗时复名大学士,嘉靖时复宰相辅臣地位,朝班位列六部尚书之前。

    5、尚书六部,分别为 吏、户、礼、兵、刑、工 。各设 尚书 一人(正二品);左右 侍郎 各一人(正三品)。下置 司务厅 ,设 司务 二人(从九品); 文选、验封、稽勋、考功 四吏司,各设 郎中 (正五品)、 员外郎 (从五品)、 主事 (正六品)等官员。其中吏部掌全国官吏的各类事务,主要有 选授、封勋、考谍、催督、稽缓、勾销、簿书、文选 及 封爵、袭荫、褒囎、吏算 等类。其它各部所设基本大同小异,只是按部的性质在名称上有所区别而已。

    袭荫特恩制 宋朝就有,明朝时,正一品的官员儿子,可直接获得正五品的特封。一般三品以上的官员就可称为 显官 ,五品以上的官员已可获 诰命 ,六品以下的官员之能授 敕命 。其中曾祖父的孙子、父亲的儿子,其官被封为 公、候、伯 者时,该祖或父,亦被视为一品官员。

    文散官的官阶设有四十二级之多,故其职位、待遇、荣誉、封号等,都是不一样的。单命书的幅数与卷轴就不一样。如一品官员是三代四轴,其轴为玉(注:这里的 代 是指上代, 三代 即其上辈父、祖父、曾祖父三代,加命官自己,共可得四轴命书);二、三品的官员是两代三轴,前者为犀角轴、后者为鎏金轴;四到七品的官员只能享一代两轴,而且只能以牛角之类作为轴头。

    明朝时, 大夫 的称呼已很多,但凡获大夫称号的,一般均为五品及以上的官员。如正、从一品官员初授 特进荣禄大夫 ,升授 光禄大夫 (地位最高); 资善、资政、资德 这 三资大夫 ,为正二品官员的标志; 中奉、通奉、正奉 这 后三奉大夫 ,为从二品的标志; 嘉议、通议、正议 这 三议大夫 ,为正三品的官员; 亚中、中、大中 这 中三大夫 ,为从三品的官员; 中顺、中宪、中议 这 前三中大夫 ,为正四品的官员; 朝列、朝议、朝请 这 三朝大夫 ,为从四品的官员; 奉议、奉政 大夫为正五品, 奉训、奉直 大夫为从五品(简称四前奉大夫)。也就是说该官员一旦获得大夫头衔,其相应的官阶至少是从五品。一般进士出身、翰林院官员等均可获得五品官位,但一生中未必一定能获得大夫级的封衔(即荣号)。

    郎 类官位只授五品以下官员,如正六品为 承直郎 ,升 承德郎 ;从六品为 承务郎 ,升 儒林郎、宣德郎 ;正七品为 承事郎 ,升 文林郎、宣议郎 ;从七品为 仕郎 ,升 征仕郎 ;正八品为 迪功郎 ,升 修职郎 ;从八品为 迪功左郎 ,升 修职佐郎 ;正九品为 将仕郎 ,升 登仕郎 ;从九品为 将仕左郎 ,升 登仕佐郎 。

    命妇 亦分九类,命妇就是官员的夫人或母亲,一般七品以上官员才有可能获封。最高为 国夫人 ,其公爵者妻子,可封曰为 某国夫人 ;其次为候或伯的妻子,可封称为 候夫人 、 伯夫人 ;其下是 一品夫人 、 二品夫人 ;三品官员的妻子可封为 淑人 ;四品的为 恭人 ;五品的为 宜人 ;六品的为 安人 ;七品的为 孺人 。如因其子孙贵、或夫已死者,则加 太 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夫人 一词其实是不能乱称的,明朝时,只有二品以上的大官妻子或其母亲,才有资格获得 夫人 或 太夫人 的称号。

    文勋官 分为十类:正一品可称 左右柱国 ;从一品称 柱国 ;正二品称为 正治上卿 ;从二品称 正治卿 ;正三品为 资治尹 ;从三品为 资治少尹 ;正四品为 赞治尹 ;从四品为 赞治少尹 ;正五品为 修正庶尹 ;从五品为 协正庶尹 。故代的勋号一般是封给有建功立业人的,故在春秋战国时,常以青铜鼎、爵器的铸成,来记录功勋的过程。不过到明朝时,可能是就纯称号而已,但从中我们还可以分辨出《周官》以来的大略遗韵(即公卿、令这 三官 首长制)。

    考功原为夏制,历经汉、唐以来,应该说是更加完善了。明朝时,三年为 初考 ;六年为 再考 ;九年为 通考 。评为 称职 、 平常 、 不称职 三种,不称职者黜迁之。其时京官会遭六年一察,外官则需三年一朝。永乐元年朝廷变异,北京先置设 北京行部 ,设尚书两人、侍郎四人、行人等。后来朝廷分置于北京,从此朝官就成为两套班子了(即南京和北京均为京都)。正统六年时,北京方去 行在 两字,南京则加 南京 两字,从此北正南副两京都正式移位。

    户部分为 浙江、江西、湖广、陕西、广东、山东、福建、河南、山西、四川、广西、贵州、云南 十三 清吏司 (注:即后来的天下十三省),各以郎中一人(正五品)、员外郎一人(从五品)负责。文武官皆以岁禄俸支为制,正一品为一千另四十四石粮食一年。至从九品时只有六十石了,而未入流者(即无品吏员)皆为三十六石一年。明朝时已有银票通行,已可米与钞本折兼支。

    礼部,主要分掌 仪制、银印、祠祭、给赐、精膳、邦礼 等事务。其中印的尺寸、纽式、文字等都有规定,如 将军印 规定为二寸三分见方,厚九分,柳叶篆文,虎纽等。其中内阁、将军府、宗人府、五军都督府俱为正一品的银印;六部、都察院、各都司、 衍圣公 、 张真人 、 中都留守司 等职,俱为正二品的银印;各布政司为从二品的银印。

    从官府的印品中,我们是可以看出明时职务的设立及地位变异情况的。如 后赐衍圣公 三台、 顺天、应天 两府、通政司、大理寺、太常寺、詹事府、京卫、按察司、各卫,俱为正三品印(注:二品官以下均为铜印);苑马寺、宣慰司、太仆寺、光禄寺、各盐运司,为从三品印;鸿胪寺、各府,正四品;国子监、宣抚司,从四品印;翰林院、左右春坊、尚宝司、钦天监、太医院、上林苑监、六部各司、宗人府经历司、王府长史司、各卫千户所,俱正五品印;司经局、五府经历司、招讨司、按抚司、俱从五品。

    位居六品的官位大多是院、寺、监、都、卫、部司下的司署与卫百户所,但也有特别的部门设置,如有一个 五城兵马司 为正六品印;大兴、宛平、上元、江宁四县,也是正六品的署印;持六品印的还有 僧录司 和 道录司 ,可见明朝时的宗教地位不低。六科行人司、寺下典簿厅、中书舍人、各县、司下经历司类,大多属七品官署。其它各类厅、所如 博士厅 、 照磨所 等属八品印官署。

    九品印所涉及的范围已极广,如寺下狱司、内府钞库、御马草仓、会同馆、颜料局、文思院、府卫儒学、税课司、阴阳学、道纪司、巡检司等均是。不过九品铜印也还是蛮大的,其方仍有一寸九分,但厚却只有二分二厘了。九品以下为 不入流 的单位,如各州县儒学、仓库、驿递、闸坝批验所、抽分竹木局、河泊所、僧道会司等都是。它虽属国家所有,但没有品的级位。不过仍有 铜条记 为印证,而且也有规定的尺寸。

    直纽的印文按不同等级分为 九叠篆 或 八叠篆 ,如果没有理解错误的话,那么这些明朝的官印印文,应该与书画作品中的那些石刻印文是大不一样的。外国(附从国)王者也有明朝的统一官印,分为金、镀金、银三种。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官分爵位、职位、权位三种。爵以荣誉显,最高为王、公,次为候、伯,均称国;职以事务分,最高为一品官,任职于丞相、大学士等;权以掌印显,最高为皇帝的玉玺,次为王国的玉玺。

    兵部是军队事务的标志,在明朝,军队均为兵部总管。武官分为六品十二勋级,正一品为左右柱国,从一品为柱国;正二品为上护军,从二品为护军;正三品为上轻骑都尉,从三品为轻骑都尉;正四品为上骑都尉,从四品为骑都尉;正五品为骁骑尉,从五品为飞骑尉;正六品为云骑尉,从六品为武骑尉。其它均为散阶,共分为三十阶。

    正、从一品武将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正二品初授骠骑将军,升授金吾将军,加授龙虎将军;从二品初授镇国将军,升授定国将军,加授奉国将军;正三品初授昭勇将军,升授昭毅将军,加昭武将军;从三品初授怀远将军,升授定远将军;正四品初授明威将军,升授宣威将军,加授广威将军;从四品初授宣武将军,升授显武将军,加授武信将军;正五品初授武德将军,升授武节将军;从五品初授武略将军,升授武毅将军。

    六品为校尉官,正六品初授昭毅校尉,升授承信校尉;从六品初授忠显校尉,升授忠武校尉。

    武将岁凡六选,有世官、流官之分。世官九等为一、指挥使;二、指挥同知;三、指挥佥事;四、卫镇抚;五、正千户;六、副千户;七、百户;八、试百户;九、所镇抚。皆有袭职,其替职待遇中,幼子有优给。所以将军所镇之处,往往是父子兵军政世袭。一般来说, 将军 及 校尉 都是军队的标志及地位荣号; 军府 则相当于地方府; 卫署 跟地方县署大体同级; 千户 已可为城; 百户 多称为 镇 。

    流官 的概念与 世官 是大不一样的,由于常涉及到地方的安危,在文学作品中出现较多。流官则分为八等,一、左右都督;二、都督同知;三、都督佥事;四、都指挥使;五、都指挥同知;六、都指挥佥事;七、正留守;八、副留守。由于都督之类常是跨越地府范围管理军队(如明前有的大都督都五州一上军事、有的都督都一州五郡军事),所以在概念上,要比地方的郡府官大得多。流官职位一般多从世官中升授(相当于从边关调往内地),但也常用武举人才(如武进士)。只有少数能获特恩的流官,有时也能直接成为世官。

    军政也有考试,一般五年一考。战功则分为 奇功、头功 两等; 首功 四等一般用于边事; 土司 之官(即少数民族地区)也有三至七品之官、分为九等,但一般皆无朝廷岁禄。

    刑部、工部的官位设置,大体与吏部、礼部类同,区别的只是名称而已。

    6、都察院,即皇家的监察机构。自秦朝起设御史台以来,各朝各代基本都没有断过。所不同的只是名称不同、职位不同、人员配备不同、待遇不同。明朝以 都察院 为朝廷对全国的监理总纲,根据十三道地区数,分设十三个都院使司。共设御史一百十人,相当于汉时的九十八郡国加后来的扩展范围。明朝的都御史制自吴元年起置御史台,初设左右御史大夫(从一品);御史中丞(正二品);侍御史(从二品);治书侍御史(正三品);殿中侍御史(正五品);察院监御史(正七品)。洪武十五年更置为都察院,改 察院监御史 为 监察都御史 (正七品)八人监十二道, 分监察御史 每道三至五人(正九品)。不过每道设有铸印两枚,一枚文为 绳愆纠缪 ,一枚为 某道监察御史印 。明朝由于给监察御史的品级太低,故后来太监当道、插手内外政。

    7、詹事府,即皇太子的府邸。设有詹事(从二品)、少詹事(正三品)、府丞(正四品)、通事舍人(正九品)等职。后来春坊也归入詹事府管,设有左右春坊大学士、庶子、谕德(正五品)、赞善(正六品)、司谏、正字(正九品)等等。不过太子府的培养职事很重,如监国、抚军、出征、朝会等国家大事,一般都会有尚书、都御史等重臣兼教习之。

    8、翰林院,文化及教育单位;也常备为皇帝顾问。设学士一人(正五品),博士九人(正八品)等。其中博士一职可世袭,其中学士一职备为皇帝顾问。侍读、侍讲(从五品)的职责掌经史讲解;博士治书学;史官(修撰正六品、编修正七品)掌国史;庶吉士读书于翰林院;学士掌教授;侍书(正九品)管理书籍;待诏(正六品)应对皇上问题;孔目(未入流)掌文移等等。不过明初时翰林学士为正三品;侍讲、直学士位四品官。后来翰林身份渐高,凡六部尚书、侍郎两职,必须兼翰林学士;崇祯七年,推官、知县也必须为编修、检讨(从七品)衔。

    庶吉士是升官的进修部门(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党校),洪武初设六科庶吉士(即尚书六部);十八年,以进士出身凡在翰林院、承敕监等近侍者,也称为庶吉士;永乐二年,始定为翰林院庶吉士,选进士(即会试合格)中文学优等者及善书者为之。三年一试(即殿试),其留者二甲(榜眼)任职于编修;三甲(探花)授为检讨(从七品);不得留者,则为给事中、御史、或出为州、县官。宣德五年,才始命学士去教习庶吉士;万历以后,掌教者专以吏、礼两部的侍郎任教师等。

    翰林院管理的范围也很广,初有弘文馆学士、秘书监、起居注(即记录皇帝的起居日事)、国子监祭酒、司业等职。后又设立国学,改设博士五人(正八品)、六堂助教十五人(从八品)、学正十人(正九品)、学录七人(从九品)等。时国家规定,凡举人(乡试即省试合格)、贡生(已有秀才资格而又考进国子监读书的)、官生、恩生、功生、例生、土官、外国生、幼勋臣、勋戚大臣子弟,均可入国子监深造。岁终考校有幸者,其文册会直接选送皇帝过目(注:能获特恩机会)。翰林院的 衍圣公 (正二品)一职,则只能是孔氏世袭。

    9、礼仪四寺,它们分别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各设正卿一人(正三品)、少卿两人(正四品)、寺丞两人(正六品)等。其中太常掌祭祀总务,各坛、庙、殿、陵等处都有祭署;光禄掌祭物;太仆掌马事;鸿胪掌宾事。

    10、尚宝司,为特殊的一个部门。因掌宝玺、符牌、印章等事,为内宫的重要部门之一,多由太监宦官掌领。设卿一人(正五品)、少卿一人(从五品)。旧有传世宝玺十七枚,嘉靖时增制了七枚,共计二十四枚。它们分别为 皇帝奉天之宝 (唐宋传玺),专用于祭祀天地; 皇帝之宝 ,用于诰、赦行文; 皇帝行宝 ,用于册封、赐劳; 皇帝信宝 ,用于诏亲王、大臣、及调兵; 皇帝尊亲宝之 ,用于上尊号; 皇帝亲亲宝之 ,用于谕亲王; 天子之宝 ,用于祀山川、鬼神; 天子行宝 ,以封外国及赐劳; 天子信宝 ,招外服及征发; 制诏之宝 ,用于敕书; 广运之宝 ,用于奖励臣工; 敬天勤民之宝 ,用于敕谕朝觐官; 御前之宝 、 宝章经史之宝 、 钦文之宝 ,用于图、书、文史;世宗增制 奉天承运大明天子之宝 、 大明受命之宝 、 巡猎天下之宝 、 垂训之宝 、 命德之宝 、 讨罪安民之宝 、 敕正万民之宝 七种。

    金牌 也有定制,号字为 仁、义、礼、智、信 五种。其中仁者形龙,只有公、候、伯、驸马都尉才能佩之;义形为虎,勋卫指挥佩之;礼形麟,千户佩之;智形狮,百户佩之;信形云,将军佩之。

    兵符 夏即有之,《史记》有 皇帝合符釜山 之句,这里的符,就是兵符意思。明朝 半字铜符 有四种,分别为 承、东、西、北 四字。巡者持左半,守者持右半,合契为察焉(注:只有巡守城的侍卫官才能有之)。

    令牌 之号六: 申 字给金吾诸之警夜者(注:即宫卫); 金、木、水、火、土 字给五城警夜者(注:京城及大兴、宛平、上元、江宁四县城,合称 京都五城 );铜牌号曰 勇 ,以稽守卒。

    牙牌 是廷臣的标志(即笏),夏周以玉,约唐朝时,因西胡贡品象牙较多,或才改为牙制。牙牌亦以五等分,以察朝参之人。其中公候伯曰 勋 ;驸马都尉曰 亲 ;文官曰 文 ;武官曰 武 ;教坊司曰 乐 。

    另有祭牌、双鱼铜牌、善牌、使牌(注:一般亲王之藩、文武官出镇抚使、行人通达使命等用之。但御史出巡察时给印,事竣交还)等。

    11、给事中,掌 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 等百事。他们的地位虽然不高,但是职威却很重。因未任何一个官员如经他们的稽劾后,麻烦就会很多。他们的奏章往往可直达天子上聪,相当于皇帝的眼睛。明朝时设有 都给事中 六部六科各一人(正七品); 左右给事中 各一人(从七品); 给事中 六部六科总四到十人不等(从七品)。

    12、宦官十二监,每监设 太监 一人(正四品); 左右少监 各一人(从四品)。十二监下为四司、八局,总计有二十四个衙门。各衙都有 令、丞、奉御、内史、典簿 等职(四到九品),与我们想象中的太监(即去势男侍)有些不一样。另有女宫六局。

    附:武备编制

    明朝初都南京以后,永乐年间迁都北平,由此形成了历史上常有的正副两京制度(如秦、汉、唐三朝以西安与洛阳同时为京;元朝时有东西南北中五京之都)。永乐始元后北京被称为 顺天府 ,后为正京都;南京被称为 应天府 ,后为副京都。由于永乐朝是在王畿的基础上强武为帝的(即篡位性质),所以形成了历史独有的南北两京两套朝官班子制度。他们的品佚相同,只是南京的朝官,俱前缀 南京 两字。所以武备上也是南北两京为同时的中心,从京师到郡县皆以卫所为军驻地的标志。

    其时全国军队被分 内、外两统 。外统谓之 都司 ,内统谓之 五军都督府 。上十二卫属 天子亲军 ,征伐时充总兵官调卫所军队领之。后来卫所之兵疲于藩上,京师之旅困于战役,这就是军队 亲卫制 的不足之处了。总体上,军的性质有 京营、直军、卫营 三种,其中京军地位最高亦称 元帅府军 ,并以 大都督府 节制中外诸军。内外置大、小场分教四十八卫卒;都督五府,分掌 前、后、中、左、右 五军。洪武四年,京军总数约为二十万七千八百人。

    卫军制,是朱元璋以元集庆路为吴王时改过来的。时诸翼 统军元帅 有十七,朱元璋改为 武德、龙骧、豹韬、飞熊、威武、广武、兴武、英武、鹰扬、骁骑、神武、雄武、凤翔、天策、振武、宣武、羽林 这十七 亲军指挥使司 。下设 指挥 (领兵五千人)、 千户 (领兵一千人叶开赶牛)、 百户 (领兵一百人)、 大旗 (领兵五十人)、 小旗 (领兵十人)。

    天下大定以后,大略以各郡县为一卫所;洪武三年,升 杭州、江西、燕山、青州 四卫为 都卫 ;复置 河南、西安、太原、武昌 为四 都卫 ;八年改南京的 京留守都卫 为 留守指挥使司 ,置 北平、陕西、浙江、江西、山东、四川、福建、湖广、广东、广西、疗东、河南 十二 都指挥使司 ;十三年析 大都督府 为左军、右军、中军、前军、后军为 五军都督府 ,分天下驻军为 都司 十七个、 留守司 一个、 内、外卫 三百二十九个; 守御千户 (与卫同级)六十五个。其中上十二卫(即天子亲军)都有冠号名称,它们分别为 金吾前后卫、羽林前后卫、府军中及左右前后卫、虎贲左卫、锦衣卫、旌手卫 。

  • 热点推荐
    01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书法家于右任一共有几个子女?02武则天风流艳史03武则天的性生活04汉灵帝的淫乱宫廷生活:宫女半掩的衣裙迎风浩荡05武则天艳史06大将军魏延的儿子怎么死的07秦二世胡亥临终长叹想当个普通百姓而不可得08白崇禧子女: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子女都在干嘛09袁世凯儿子袁克定有几个妻子?袁克定子女后代简介10大将军魏延的儿子怎么死的11袁世凯怎么死的?袁世凯死因真相12东汉献帝刘协皇后曹节是怎么死的13宁晋县的十八铁罗汉有什么故事?燕王朱棣经过宁晋县为什么绕道?14罗刹海市15《封神榜》有哪些未解之谜?《封神榜》十大未解之谜简析!16历史上商鞅的妻子以及后人介绍17八大菩萨的坐骑是什么?“大白猪”是谁的坐骑?18“芈月传”中的“芈”怎么读19车迟国国王为什么要敬道灭僧?原因是什么20周朝是公元 多少年?周朝距今有多少年了?
    关于墨客网 | 网站声明 | 网站公告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19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
    京ICP备15049736号  |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