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为什么会“勤俭”亡国?问题出在哪里?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然而,这条定律对于明朝的崇祯皇帝来说却是个例外。
崇祯帝继位时,年仅17岁。面对父兄留下的一个危机四伏的烂摊子,崇祯帝颇思振作,经常召见廷臣,探求治国方策。他总是鸡鸣就起床,深夜才入睡。崇祯十五年(1642年)七月初九,他因为偶感微恙而临时传免早朝,遭到内阁辅臣的批评。崇祯帝既感激又羞愧,特亲笔写了手敕,对辅臣进行褒奖,对自己进行批评。
崇祯帝自幼养成俭朴的习惯。他初习字时,如果纸张较大而范本的字较小的话,他一定会先将纸的一边对齐范本,写完后再把剩下的地方都写满,以免浪费。某日听讲官讲书,他所穿内衣袖子已破损,露在外面很不雅观,不时把它塞进去遮掩。一个讲官看到了,奏道:衣之敝虽过于位,然美德也,何必讳?
如此克勤克俭、励精图治的皇帝,应该说世所罕见,即便流芳百世的几个名君也不过如此。然而,问题可能恰恰出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