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朝代历史
宋朝官职等级
北宋后期和南宋时期奉行元丰新制,但也有变化与补充性改革。由于 选人 的许多寄禄官称与作为 差遣 的官名相同,因而产生两者名称混淆的问题。 有带知 安州云梦县而为河东干(勾)当公事者,有河中司录参军而监楚州盐场者,淆乱纷错,莫甚于此。谓宜造为新名,因而制禄 。
崇宁二年(1103)遂改为承直郎至将仕郎七等,称为 选人七阶 ,后又有增改,连同京朝官共37 阶,完成了整个文官体系阶官(寄禄官)名称的改革。政和二年(1112),又改革武官、内侍官和医官等寄禄官称,并都改称为阶官。从而解决了所有寄禄官名 与实际官职名称的混淆问题。
平章军国重事
元祐元年(1086),四朝元老文彦博任 平章军国重事 ,不处理日常政务,地位在宰相之上。元祐三年,吕公著改任 同平章军国事 ,也不再处理日常政事,均属荣誉衔。
此后,南宋韩侂胄于开禧元年(1205)任平章军国事,乔行简于嘉熙三年(1239)、贾似道于咸淳三年(1267)、王烚爚于德祐元年(1275),都曾任 平章军国重事 ,权位也都在宰相之上,是实职而非荣誉衔。
政和二年(1112)五月,蔡京以太师任宰相,又将 三师 太师、太傅、太保改称为 三公 ,由荣誉衔改为实职, 为真相之任 ,号称 公相 ;王黼也曾以太傅总治三省事,权位皆在宰相之上。以后,又将三公改为荣誉衔,不治政事。
宰相、执政官称的变化
政和二年(1112)九月,宋徽宗认为以左、右仆射为左、右相,是 以仆臣之贱,充宰相之任 。遂改左仆射为太宰(首相)、右仆射为少宰(次相),仍分别 兼任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又改侍中为左辅,中书令为右弼,均虚设而不任,又罢尚书令。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宰相官衔又恢复元丰官制,宰相为左、右 仆射。
建炎三年(1129)四月,宰相改称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左相,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右相,以示左、右相通治三省事。
乾道八年(1172)二月,又改左、右仆射并同平章事为左、右丞相,并废除侍中、中书令、尚书令的虚名。
建炎三年四月,又改门下侍郎、中书侍郎为参知政事,同时废除尚书左、右丞。南宋初年,还曾设 权同知三省枢密院事 ,属执政官之列。
建炎元年(1127)五月,设御营使、副使由宰相、执政分兼,统师南宋军队,枢密院形同虚设。建炎四年六月,罢御营使、副使,职权归还枢密 院,以知枢密院事为长官,由宰相兼任;有时另设知枢密院事主持院务。绍兴七年(1237)正月,重设枢密使为长官,由宰相兼任,以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 事、枢密副使、签书枢密院事、同签书枢密院事等为副长官,南宋与金、蒙古(元)战争时期,宰相例兼枢密院长官,参知政事也与枢密院副长官互兼。
省并机构
建炎三年四月,将中书、门下两省合并为中书门下省,与尚书省实际上只两省,但行文及习惯仍称为 三省 。
九寺五监
经过省并后,只保留太常、大理、太府、宗正、司农五寺及国子、将作、军器三监。鸿胪寺废入礼部,卫尉寺、都水监、少府监废入工部,太仆寺废入兵部,光禄寺 废入太常寺。除大理寺、国子监正副长官并置外,太常、太府、宗正、太仆四寺基本上只设副长官少卿,如设长官 卿 ,常不设副长官 少卿 。
将作、军器两监,虽正副长官及属官悉置,但实际事务都由工部及首都(行在所)临安府承担,两监 事务稀简,特为储才之所焉 。
六部除户部保留四司外,采取司级长官兼领他司事务的方式,进行省并。实际上吏部只存吏部、司封(兼司勋)、考功三司,刑部只存刑部和都官 (兼比部、司门)二司,礼、兵、工三部都是四司实际上已合为一司,各部长官除吏、户部设尚书、侍郎外,其他四部通常都只设侍郎一人,如设尚书则不设侍郎, 各部及寺、监的属官及吏也减少很多。
4、宋代的地方政制
路级机构
宋代实行朝廷、府州、县三级政制,在朝廷与府、州间设 路 (类似后代的 省 ),作为行政监察区及军区,主要机构有安抚使司(帅司)、转运使司(漕 司)、提点刑狱司(宪司)和提举常平司(仓司),合称 帅、漕、宪、仓 。其中除 帅司 为军事机构,其他漕、宪、仓三司,都有行政监察职责,统称为 监 司 。此外,还有其他路级机构。
宋初,设转运使作为征讨大军的粮饷官,也是地方及新征服地区的财物运往朝廷的督运官,后演变为路级财政长官,机构称转运使司,正副长官为转 运使、副使、判官,寄禄官称高的称都转运使。太平兴国六年(981), 诏令诸路转运使,察官吏贤否以闻 ,具有监察官的身份,转运使司因而也被称为 监 司 。
提点刑狱司(宪司)的职权原属转运使司,淳化三年(992)一度设提点刑狱官,次年罢。景德四年(1007),正式设置提点刑狱司,成为常 设的路级司法机构,后曾一度废并入转运使司,也有监察官吏之责,成为 监司 之一。正副长官为提点、同提点刑狱(公事),职权逐步扩大,兼及治安、军器、 河渠等事。
熙宁二年(1069)末,诸路设提举常平、广惠仓,兼管勾农田水利、差役事,且专举刺官吏之事,成为 监司 之一。机构称提举常平司,长官 称提举常平公事,是督促州县推行新法的机构。元祐元年(1086)时罢废,绍圣元年(1094)复设,遂成定制,南宋初一度并入提点刑狱司。
政和元年(1111)设提举茶盐司,南宋绍兴五年(1135)将提举常平司并入,改称提举茶盐常平司,以后分设再合并后,称提举常平茶盐司,无茶盐地区只设提举常平司。
北宋末设提举学事司,管理本路所属州(府)、县学政。
两浙、广南、福建三路,设提举市舶司,以管理本路对外贸易及税收。
南宋时两浙路一度废提举市舶司入转运使司。
北宋陕西路设 制置解盐司 ,以管理解盐生产;另设有 提举出卖解盐司 ,管理解盐专卖事务。
首都开封府,设尹,由亲王担任;少尹虽设而不任。其他官员任长官称 权知开封府事 ,简称权知府事、知府。陪都西京洛阳府、南京应天府、北 京大名府,尹、少尹皆设而不任,长官称知洛阳府事等,简称知府,皆兼留守。崇宁三年(1104),废 权知开封府事 ,设牧、尹、少尹,亲王任职称牧,一 般官员称尹、少尹。南宋首都临安府称 行在所 ,长官称知临安府事,与普通府设官相同。亲王任职称尹,设少尹佐理。
宋初,各州长官为刺史,而没有节度使的州,以及新征服地区,首先 分命朝臣出守列郡,号权知军州事,军谓兵,州谓民政焉 。不久,刺史成为武官的官衔,州长官称为 知州军事 ,简称 知州 。又寄禄官(阶官)在二品以上及带中书、枢密院、宣徽使职事,则称判某府、州。
府、州又设通判为副长官。通判先设于新平定的地区,规定 伪命官见为知州者,令逐处通判或判官、录事参军,凡本州公事并同签议方行施行 , 监督其执行政事。以后在武臣任州、府长官时,也派通判。后演变为州、府的副长官,大州、府派二员甚至三员,一般州、府只派一员,小的州不派,小州如由武臣 担任知州时也派通判,边远地区即以通判兼任知州为长官。州级军设于军事要地,州级监设于矿区所在县,通常只辖一、二县,虽与府、州同级而地位较低,长官称 知军、知监,通常不设副长官。
县、军、监、尉司在县级政权设置上,除三泉县(在今陕西略阳西南)北宋时直属朝廷外,县都属于州、府及州级军、监,通常以京、朝官任县长官 称 知县事 ,以 选人 任县长官则称为县令。还设有相当县级的军、监,设置原因及长官与州级的军、监相同,县级 军 则常保留县名,则设军使兼知县。
县级政权还设有丞、主簿、尉,小县只设其中的一或二职而兼任未设职的事务。有些则不设长官,而由县丞或主簿、县尉兼任。
个别县级政权不称县、军、监,而称 尉司 ,只设县尉,这和本应设县令,而实际上只任命县尉兼任县令的情况不同。如永泰县被废为镇而隶属于 盐亭县(今属四川),熙宁十年(1077)独立,设 尉司 统辖原永泰县地,称 永泰尉司 ,只设县尉通管六案、仓库、刑狱等事,后改名安泰尉司。绍兴三 十一年(1161),升改为安泰县(今四川盐亭东北)。
宋代的政治制度,处于从隋唐三省制到元代一省制的过渡时期,北宋前期的 中书门下 (政事堂)实际上已取代中书、门下、尚书三省,行政效率 较高。由于当时官名与职务分离造成的混乱,以及新设政权机构大小不一造成的权责失衡,促成元丰改制而恢复为三省六部制,六部制的恢复协调了朝中各部门之间 的关系,为金、元、明、清所沿袭,显示其适应封建经济基础的生命力。但是,三省制的恢复,却不久即暴露其行政效率差而慢的弱点,虽屡经改进,但其形式已不 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需要具有较高行政效率的职权集中的朝廷。南宋时,合并中书、门下二省为一省,宰相、执政、枢密院长官合署办公,三省、枢密院实 际上只设办事机构等措施,为向元代只设中书省(或尚书省)的一省制奠定了基础。路级机构是元代行省的雏形,以及许多宋代制度和官称为后代所沿用等,这些都 是五代和宋代的政治制度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表现。
-
- 热点推荐
-
01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书法家于右任一共有几个子女?02武则天风流艳史03汉灵帝的淫乱宫廷生活:宫女半掩的衣裙迎风浩荡04武则天艳史05武则天的性生活06秦二世胡亥临终长叹想当个普通百姓而不可得07袁世凯儿子袁克定有几个妻子?袁克定子女后代简介08白崇禧子女: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子女都在干嘛09大将军魏延的儿子怎么死的10大将军魏延的儿子怎么死的11罗刹海市12袁世凯怎么死的?袁世凯死因真相13宁晋县的十八铁罗汉有什么故事?燕王朱棣经过宁晋县为什么绕道?14《封神榜》有哪些未解之谜?《封神榜》十大未解之谜简析!15历史上商鞅的妻子以及后人介绍16八大菩萨的坐骑是什么?“大白猪”是谁的坐骑?17东汉献帝刘协皇后曹节是怎么死的18“芈月传”中的“芈”怎么读19周朝是公元 多少年?周朝距今有多少年了?20车迟国国王为什么要敬道灭僧?原因是什么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19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
京ICP备15049736号 |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