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名篇《岳阳楼记》里,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都记住了一心为天下,千古流芳,一代名臣的范仲淹!《宋史》中对其更是不吝赞词: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下面小编就给大家说一说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北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出生于江苏徐州,两岁时,担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的父亲去世,其母亲谢氏只好带着范仲淹回到老家,因生活困难,改嫁在当地为官的长山县人朱文翰为妻,由此,范仲淹随继父的姓,取姓名为朱说。
两年后,继父朱文翰任职届满,返回故乡,朱说母子随同来到了朱文翰的家乡长山县,即今邹平县长山镇河南村。此后,范仲淹在这里开始了他的童年生活。继父朱文翰家是当地富户,有经营商业的传统,一度曾要求范仲淹也练习商业,而他却坚决要求学习。
20多岁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知道了自己的出身,深受刺激和震动,愧愤交集之下,他依然辞别母亲脱离朱家,外出求学。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到应天府书院学习,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
在这里,范仲淹以苦读闻名,他的成绩优良。辛苦努力终于得到回报,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进士及第。金榜题名后,任广德军司理参军。有了官职和社会地位,范仲淹立即将自己的母亲接到身边侍奉。不久,调任集庆军节度推官。他上书皇帝,正式认祖归宗,恢复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税监官。在这里,他发现当地海堤年久失修,遇上大海潮汐,甚至水淹泰州城下,成千上万灾民流离失所。官府盐产与租赋,都蒙受损失。
为此,他建议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沿海重修一道坚固的捍海大堤。宋仁宗准旨,并调范仲淹做兴化县令,全面负责该项工程。范仲淹亲自率领万名民工奔赴海滨,施工经费不足,他还将自己的俸禄贴上。经过三年的艰苦施工终于完成。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人们把这条捍海大堤称为“范公堤”。
1024年,完成捍海大堤后,范仲淹被调回京师,做大理寺丞。因为母亲去世,他回家守孝,被聘请到应天书院讲学,经他推荐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孝期满,升迁为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
他发现国家中枢机关存在许多的弊端,以“宁鸣而生,不默而死”的气节,开创了北宋政治清明的先河。《宋史》评价说:“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因为犯颜直谏,范仲淹三次被贬。第一次是天圣七年(1029年)谏止太后。宋仁宗的母亲把持朝政,冬至日,太后命天子率百官在前殿给她叩头庆寿。范仲淹认为与礼制不符,极力劝阻,同时,他请求太后还政于皇帝,因而被贬为河中府通判,再转陈州。三年后,太后去世,范仲淹被宋仁宗召回京城任右司谏,专事负责监察朝廷的过失。
纵然被贬官陈州,范仲淹依然没有改变自己为国尽忠的初衷。苦心人终不负。三年的等待,他终于等到宋仁宗召回京城的圣旨,于是,他满怀期望重新踏上回京之路。那么之后范仲淹又发生了哪些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