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渊为什么是名将?“虎步关右,所向无前”
击破、韩遂于西北,又收服张鲁于汉中,得意之时,为何不乘胜袭蜀,以图两川?他的考虑何在?曾数败于曹操,正如夏侯所言:“刘玄德,屡败之将也。”又为何能在蜀魏汉中争夺战中击退曹操,保有汉川?此中原因何在?> > 赤壁之战为后来天下三足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础,也使得曹操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 > 赤壁之战过后曹操集团的内外形势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内部,汉献帝旁边一直有一股反曹势力,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国舅车骑将军董承,此公在先前就导演了衣带诏事件,这时已经被杀了。此外还有我们熟悉的才子孔融。可以说朝廷的士大夫阶层中,还有着坚持皇家正统观念的势力,暗中同情和支持献帝。此前曹操南征北战,军事上屡屡建功,这些人迫于形势也就不敢轻举妄动。而赤壁战败之后,集团内部的非议也就多了起来。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指出:> > “谓操以赤壁之败,威望顿损,中国之人或欲因其败而图之,是忧在腹心”。> > 这里说曹操“威望顿损”,毕竟古今都一样,社会是只关心结果的,墙倒众人推,也就不足为奇了。又说“欲因其败而图之,是忧在腹心”,可见一个团队遭遇失败之后,不光外部形势会恶化,内部也会有危机。顺风顺水往往会掩盖住许多内部问题,等到遭遇外部危机的时候,这些问题就会一股脑地浮出水面。所以古人才说,要求阙,要在安乐的时候不忘保持忧患意识。总之来说,曹操此时就遇到了内部的政治和舆论危机。> > 曹操是一个军事、政治两手抓的领导,而且也很重视舆论。他身居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在条件还不成熟的时候,却不急于废帝自立。这是一种不慕虚名,而要实在利益的表现,也反映了他比较重视舆论影响。此时面对不利的舆论形势,曹操自导自演了一出增县让县事,写了一篇《让县自明本志令》来为自己辩解。同时继续加强集权,对官制做了诸多调整,用天子的名义命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加强了曹家的势力和对汉献帝的控制。> > 外部形势上,孙刘联盟正式形成并日益加强。刘备表荐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孙权以刘备领荆州牧,又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短期内孙刘联盟非常牢固,曹操施加的压力越大,孙刘就会靠得越近,此外水军主力依旧无法是孙刘对手。因此孙刘联盟是硬骨头,一时半会儿是啃不动了。对此,曹操采取了守势,加强边防,屯田戍边,用悍将守边,并训练水军,准备下一次战争。> > 在经过了内外的一番努力调整之后,曹操恢复了元气。如果说赤壁之战是因为曹操骄傲、自高自大而失败的,那么经过这次打击以后,他又很快恢复了冷静,智商也很快恢复到正常状态,在对待失败上表现得从容而有谋略。《鹿鼎记》里边康熙对韦小宝说:“能做到‘败而不乱’,才算大将之才。”做小事有可能一次成功,而大事都是磕磕绊绊出来的,绝无一次成功的希望。胜利往往不属于能打的人,而属于最能挨打的那个。曹操虽大败,但也算败而不乱,经过这一番调整,集团内外一新,于是他再次想要拔剑了,他把眼睛投向了地图。> > 这个时候地图上除了孙刘外,西北的凉州还有马超、韩遂势力,汉中有张鲁、益州有刘璋。比起孙刘,这几个要好收拾得多。张鲁和刘璋都在地方上当土皇帝,对曹操威胁不大,外加地方离得比较远,蜀道也不好走。而马超、韩遂势力却时常在曹操背后搞点小动作,弄得曹阿瞒很不爽,于是决定先拿马、韩开刀。《志》里说:> > “张鲁据汉中,三月,遣钟繇讨之。公使渊等出河东与繇会。是时关中诸将疑繇欲自袭,马超遂与韩遂、杨秋、李堪、成宜等叛。”> > 说曹操打算派夏侯渊带兵与钟繇会师,共同去进攻汉中的张鲁。而进军汉中,需要经过马超、韩遂的地盘。关中的几个将领怀疑夏侯渊、钟繇将会在进军途中袭击他们,于是公开造反。记载里说原计划去打张鲁,但我们来稍微分析一下,马超、韩遂离曹操近,而张鲁离得远,如果去攻打张鲁,中间还要隔马、韩的地界。长途奔袭、孤军深入是兵家的大忌。再说了张鲁在汉中规规矩矩,而马超、韩遂却成为曹操的后顾之忧,每次曹操南征,都害怕他们会在背后捣鬼。所以曹操此次名为借道征讨汉中,实际却想先收拾马超和韩遂,行的是假道灭虢的计谋,关中诸将造反也就不奇怪了。> > 马超和韩遂公开反曹后,领兵据守潼关。曹操先是派曹仁去征讨,并给诸将下令:“关西兵精悍,坚壁勿与战。”建安十六年七月,赤壁之战过了三年以后,曹操再次出征,八月大军到达潼关,和马、韩对峙。> > 自古关中就是成王立霸业的地方,有着独特的军事优势。战国时期秦国居关中,六国抗秦从来没有越过涵谷关到达秦国本土。关中平原易守难攻,四面八方都是大山,东边有潼关和黄河天险,西边有陇山和六盘山,南边有秦岭,北边有子午岭和黄龙山。古人说:“天时、地利、人和”,在地利上关中诸侯拥有非常大的优势。> > 关中军另外一个优势是兵士精悍善战,北方士卒大多骁勇善战,开战前就已经有人给曹操提想法,说关西兵精悍,又擅长使用长矛,不是精选的士卒不是敌人的对手。> > 面对这种情况,曹操征关中就只有智取,不能强攻了。因此,双方在潼关对持,但曹操没有急于发动进攻。潼关虽然险要,但也并不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狭长、险峻的关口,需要大军防守。潼关又是关中平原东面的大门,因此马超和韩遂反叛以后就一直重兵防守这里。但潼关以北还有一个渡口可以渡过黄河。我们都知道,黄河整体呈“几”字形,潼关就位于这个“几”字竖和弯钩之间的转折之处。长江江面宽阔,到处都可以用大量战舰渡河,而黄河不一样,河岸陡峭只有少数的渡口可以渡河。经潼关沿着“几”字的竖一直向北,越过黄河北岸东西走向的中条山山脉西端,进入河东平原,有一个可以西渡黄河的渡口叫蒲阪。只要在这个地方渡过黄河,就相当于越过潼关之险直接进入关中平原了。> > 因此曹操正面摆出大举进攻潼关的样子,却暗中命令、朱灵带领四千的军队偷偷在蒲阪渡河,控制对岸为大军渡河做准备。几乎在徐晃渡河的同时,曹军主力也开始北渡黄河,想渡过“几”字竖弯钩的弯,向蒲阪渡口进军。在渡河时,大量军队已经过去了,可曹操还没过,这个时候马超亲率一万多军队突然杀到。据记载:> > 公将过河,前队适渡,超等奄至,公犹坐胡床不起。张合等见事急,共引公入船。河水急,比渡,流四五里,超等骑追射之,矢下如雨。诸将见军败,不知公所在,皆惶惧,至见,乃悲喜,或流涕。公大笑曰:今日几为小贼所困乎!> > 大家急忙让曹操上船,马超用骑兵追射,船工也被射死,许褚左手用马鞍挡箭,右手划船。校尉丁斐又放出牛马引诱关中军抢夺,曹操才得以安全过河。过河后大家情绪都很激动,又是惊惧又是哭,唯独曹操依旧不改英雄本色,拿出他的招牌表演动作,再次大笑来解嘲。> > 马超方面看到曹军北渡黄河,知道蒲阪有险,因此派部将梁兴即领步骑五千多人前去守蒲阪。徐晃刚渡完河,还没来得及修工事,当夜就遭到了敌人的打击。但马超方面也没料到徐晃已在曹军主力之前渡河,军队长途急行军,反而不是以逸待劳的徐晃对手,没能夺下蒲阪西岸。曹军北渡黄河后主力终于在蒲阪安全西渡,正式进入关中,战争进入了下一个阶段。> > 蒲阪西渡后,曹军沿河连车树栅为甬道向南推进。马超见此情况,只好撤军到渭口继续与曹操隔渭水对峙。渭水流经关中平原、东西走向,在潼关附近的黄河转弯处,汇入黄河东去。渭河又与黄河不同,黄河流急,两岸多是峭壁,只有少数渡口可以过渡;渭河流缓,两岸平坦,处处皆可架设浮桥。曹操于是多设疑兵,吸引马超的注意力,暗中却从黄河把船驶入渭河,连夜用船搭起浮桥渡河,但渡过河的先头部队,还没来得及建立工事,就被马超的骑兵突袭。当时天气很寒冷,曹军先头部队就用沙铸城,外边用水浇固,水结成冰后就形成了牢固的营地。马超的骑兵也就没有什么好办法了。> > 曹军先头部队渡过渭河以后,马超屯兵渭南已无险可守,于是遣使求和,愿意割让黄河以西的土地。但曹操事先的战略目的还没有达到,于是没有答应。九月曹军主力全部渡过渭水。两军决战在即,马超数次率兵挑战,曹操都不理睬。可以看出当时曹操完全保持着战场的主动。关中联军在春季三月时,就在潼关屯集十万大军,加之用于长途输送粮草的人力,马超等关中联军各部,当年的农业生产几乎全废。此时秋季已过,冬季将临,马超等关中联军各部却征收不上来新粮,全军有断炊之虞,所以联军各部急于散兵就食。马超急于结束战争,于是再次遣使求和,愿意割地并送儿子做人质。> > 曹操此次西征,本着彻底扫平后方势力,并为进军汉中做好准备的目的,现在军事形势上又占优,自然不想答应。不过贾诩献计,建议曹操假装许诺,曹操问下一步怎么办。贾诩又建议:“离之而已”。于是曹操采取建议,导演出了一场非常精彩的离间情节。> > 在两军的谈判期间曹操曾经和韩遂单独会面过一次,会面时两人马头相接亲密交谈了很久,不过都是谈些京都故人以前的一些事情,并不谈正事。韩遂回去以后,被马超问及谈话之内容,由于确实没有说什么重要的东西,韩遂就说没谈什么,马超于是开始有点怀疑韩遂。后来曹操又给韩遂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正史没有记载,不过信里边多有更改的痕迹。马超听说此事,便和韩遂要信看,结果看见这些更改的地方,于是愈发怀疑韩遂。至此反间的计策基本成功了,关中军队本来就是多方诸侯的联军,虽然数量也有十万左右,但说得难听点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名义上以韩遂为统率,但其中马超的实力最强。如今马韩不和,军队的战斗力也就大大下降了。可以说决战还没开始,曹军在气势上就已经胜了。> > 一段时间后,曹操就突然取消谈判,通知对方会战。会战中,曹军先用轻军出击,等关中军队松懈下来以后,再用骑兵冲击。最后取得大捷,斩杀了成宜、李堪等部将。马超和韩遂都只好逃回了凉州,杨秋逃到安定。> > 经过此次大战,曹操终于自赤壁之后重振了军威。十月曹操军围安定,招降了杨秋。十二月大军班师回朝,却留下了大将夏侯渊屯兵长安。> > 当时马、韩被打败了,但还有相当实力,关中还有胡、羌、氐等多个少数民族,可以说关中还没有被完全平定,局面依旧还比较混乱。但夏侯渊是非常有能力的一个将领,身经百战,自曹操起兵后一直东征西战,战功无数。擅长运动战,行军速度非常快,当时流传着一句话叫:“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有他坐镇关中,曹操也就放心回邺城去了。> > 夏侯渊这个留驻长安办事处主任刚上任没多久,马超果然。建安十七年马超从凉州带了羌胡等少数民族兄弟,进攻雍州最西边的陇西郡。沿途州县纷纷投降,只有冀城在凉州刺史韦康和汉阳郡太守的带领下坚守。这时汉中张鲁也派了个部将杨昂来帮助马超。马杨便合兵包围冀城。冀城从建安十八年正月坚持到八月,由于没有救兵来,刺史和太守决定投降,结果马超入城后派人把两个人都杀了。在马超兵围冀城期间,夏侯渊曾带兵来救,但还没到,城就破了,这时候氐王千万(这个老兄的名字比较怪,就叫千万),也起兵反叛,屯兵兴国。兴国在冀城北边,相距不远,这样夏侯主任就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境地,只好撤军,无功而返。> > 正当夏侯渊为马超头疼的时候,马超居然逃离了冀城,投奔汉中张鲁去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有个叫杨阜的人,原是凉州参军,曾参与冀城的守卫战,城陷之后得以逃脱,便在外面说服了外兄姜叙起兵反对马超,在里边又联络了梁宽、赵衢、庞恭等人作为内应。马超知道后,带兵出城。内应梁宽、赵衢、庞恭等人便关闭了城门,杀了马超妻小。杨阜又在外打败了马超,于是马超走投无路,只好投奔张鲁去了。> > 建安十九年,马超跟张鲁借兵攻打祁山,姜叙向夏侯渊求救。当时大家都主张应该先向曹操请示,不应擅自决策。但夏侯渊认为来去邺城,路程长达四千余里。等曹操指示到了,那边早支撑不住了。于是当机立断,命令张颌带兵五千在前,自己在后边督粮,从陈仓小道出发,成功击败马超。至此马超势力彻底被清除出了关中地区。> > 在马超作乱的同时,韩遂先在显亲,夏侯渊准备攻打时,他弃城逃跑到了金城,入氐王千万部。夏侯渊追击到略阳城,离韩遂只有二十里左右。当时有人建议进攻金城的韩遂,也有人建议进攻兴国的氐王千万。而夏侯渊则认为,这两种建议都不可取。韩遂兵精,而兴国城池很坚固,不如去攻击长离的羌族部落。韩遂兵中有很多人都是长离的羌族人,他们必定回来救长离。如果韩遂自己不来救长离,那么没了这些羌族兵,金城的守备必定会薄弱很多。如果韩遂自己带兵来救,那么双方可以在城外开战,有效地避开了敌人的地利优势。> > 结果韩遂果然领兵来救,大家看到韩遂军队人数众多,有些害怕,建议夏侯渊结营作堑来和对方对抗。而夏侯渊则认为,己方长途奔袭,再结营作堑,士兵们必然疲惫,不可持久,现在敌人虽然众多,但并不可怕。于是乘势擂鼓作战,大破遂军。击败韩遂后又进军围兴国,击败了氐王千万。氐王千万南逃入蜀投奔马超去了,余部都投降了夏侯渊。然后夏侯渊又向北击败了高平的匈奴各部。至此继马超之后,关中军阀韩遂势力也被彻底击败。> > 这时陇西郡还有一个叫宋建的人在罕作乱三十多年了,自称河首平汉王。写到这个地方,不得不感慨一句真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曹操、刘备是何等英雄都不敢随便称王,罕地方不大,却出了这么个人才。在清除了马超、韩遂等大势力后,曹操开始对这个地头蛇开刀,夏侯渊带兵月余就攻克了这个地方,宋建被斩(随便称王果然没有什么好下场)。张又招降了河西的各个羌族部落,至此陇西尽平。> > 陇西尽平后曹操给夏侯渊下了一道嘉奖令:> > “宋建造为乱逆三十余年,渊一举灭之,虎步关右,所向无前。仲尼有言:‘吾与尔不如也。’”> > 从夏侯渊在关中的表现来看,他的确是一员虎将。非常勇猛,略阳对阵韩遂的时候没有采取结营作堑的方式,而是直接速战速决,击败了敌人;也非常的有见解,做事讲求方法,并不莽撞,没有直接进攻兴国或者韩遂,而是变被动为主动,引蛇出洞,进而歼之。此举和的有异曲同工之妙。说过:“绝不做敌人希望你做的事——这是一条无可怀疑的战争格言。理由很简单,因为敌人希望你做。”夏侯渊在此就充分运用了这一准则,出奇制胜地袭击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 > 至此,曹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清除了进兵汉中的障碍。又在长安布下夏侯渊这个厉害的猛将,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汉中和益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