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上的刘禅真的那么没用吗?
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史学家对评价不一,现代人对他也是各有褒贬,有人认为,有了这样一位贤相辅佐,在怎么说也不应该就此亡国,他实为一个扶不上墙的稀泥。但是事实会是这样的吗?一起随( )的小编去看看吧!> 一句“此间乐,不思蜀”,不仅让蜀汉后主刘禅成为名人,也让他成为“扶不起来”的典型。其实,真正的刘禅并不完全是这样的。>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史学家对评价不一,现代人对他也是各有褒贬,有人认为,有了这样一位贤相辅佐,在怎么说也不应该就此亡国,他实为一个扶不上墙的稀泥。但是事实会是这样的吗?一起随( )的小编去看看吧!
一句“此间乐,不思蜀”,不仅让蜀汉后主刘禅成为名人,也让他成为“扶不起来”的典型。其实,真正的刘禅并不完全是这样的。
> 一、很有智慧>> 公元223年,命丧白帝城,太子刘禅继蜀汉皇帝位,史称后主。应该说,刘禅接手的是一个十足的烂摊子。外部,宿敌魏国一直虎视眈眈;盟友东吴成了势不两立的仇人。内部,精兵良将已所剩无几,雪上加霜的是,朱褒、雍闿、高定、孟获等数郡又先后叛乱,政权随时可能倾覆。真可谓内忧外患,岌岌可危,这么糟糕的局面,即便是收拾起来都不容易,何况才年仅十七岁的幼主刘禅呢?> 然而刘禅继位不过短短五年时间,“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农业生产恢复了元气。“南征四郡,四郡皆平”,国内局势实现了平定。“吴王同恤灾患,潜军合谋,掎角其后”,吴蜀联盟重修旧好。“凉州诸国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余人诣受节度”,友邦良将纷至沓来入朝相助,外交成果令人瞩目。不但使危机四伏的蜀汉政权彻底走出低谷,反而使国家呈现一种中兴的气象。> 如果说这些还不足以说明刘禅的能量的话,那么下面这几件事,应该多少可以见些端倪了。他先后立的两个女儿为自己的皇后,又将自己的女儿许给了之孙、关兴之子、年轻有为的蜀汉将领关统为妻,这样就将刘备政权最核心的势力变成了自己最可依靠的班底,活脱脱又一个新版的桃园三结义。> 《魏略》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大将军曹爽死后,因惧于司马懿父子的迫害,夏侯霸偷偷携带家小和亲信前来投奔宿敌蜀国,刘禅亲自出城迎接。夏侯霸非常感动,不禁感叹真有乃父之风。原来,这其中还有一个心结呢!夏侯霸的父亲夏侯渊在两国征战中被刘备部将黄忠所杀,刘禅深知这件事情在夏侯霸心中的阴影,特意一脸真诚地对夏侯霸说:“卿父自遇害於行间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一语将这笔血债轻描淡写地撇清之后,话锋一转,指着自己的儿子对夏侯霸说:“此夏侯氏之甥也。”就是说,你的父亲并非死于我父辈之手,况且,我的儿子还是你外甥呢,咱们是真正的亲戚啊!原来,刘禅之妻乃张飞之女,而张飞之妻又为夏侯渊的堂妹,这不是一家人吗?一句话,大大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夏侯霸从此死心塌地地跟定了刘禅,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刘禅的这一手怀柔之术,游刃有余,挥洒自如,恐怕刘备在世,也不过如此吧!>一、很有智慧
公元223年,命丧白帝城,太子刘禅继蜀汉皇帝位,史称后主。应该说,刘禅接手的是一个十足的烂摊子。外部,宿敌魏国一直虎视眈眈;盟友东吴成了势不两立的仇人。内部,精兵良将已所剩无几,雪上加霜的是,朱褒、雍闿、高定、孟获等数郡又先后叛乱,政权随时可能倾覆。真可谓内忧外患,岌岌可危,这么糟糕的局面,即便是收拾起来都不容易,何况才年仅十七岁的幼主刘禅呢?
然而刘禅继位不过短短五年时间,“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农业生产恢复了元气。“南征四郡,四郡皆平”,国内局势实现了平定。“吴王同恤灾患,潜军合谋,掎角其后”,吴蜀联盟重修旧好。“凉州诸国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余人诣受节度”,友邦良将纷至沓来入朝相助,外交成果令人瞩目。不但使危机四伏的蜀汉政权彻底走出低谷,反而使国家呈现一种中兴的气象。
如果说这些还不足以说明刘禅的能量的话,那么下面这几件事,应该多少可以见些端倪了。他先后立的两个女儿为自己的皇后,又将自己的女儿许给了之孙、关兴之子、年轻有为的蜀汉将领关统为妻,这样就将刘备政权最核心的势力变成了自己最可依靠的班底,活脱脱又一个新版的桃园三结义。
《魏略》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大将军曹爽死后,因惧于司马懿父子的迫害,夏侯霸偷偷携带家小和亲信前来投奔宿敌蜀国,刘禅亲自出城迎接。夏侯霸非常感动,不禁感叹真有乃父之风。原来,这其中还有一个心结呢!夏侯霸的父亲夏侯渊在两国征战中被刘备部将黄忠所杀,刘禅深知这件事情在夏侯霸心中的阴影,特意一脸真诚地对夏侯霸说:“卿父自遇害於行间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一语将这笔血债轻描淡写地撇清之后,话锋一转,指着自己的儿子对夏侯霸说:“此夏侯氏之甥也。”就是说,你的父亲并非死于我父辈之手,况且,我的儿子还是你外甥呢,咱们是真正的亲戚啊!原来,刘禅之妻乃张飞之女,而张飞之妻又为夏侯渊的堂妹,这不是一家人吗?一句话,大大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夏侯霸从此死心塌地地跟定了刘禅,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刘禅的这一手怀柔之术,游刃有余,挥洒自如,恐怕刘备在世,也不过如此吧!
> 二、很有谋略>> 自古以来,少主重臣,就是一对冤家,能够和睦相处的极少,更多的还是以悲剧告终。诸葛亮为了打破这个定律,实现双赢,他选择了北伐。离开权力中心,给刘禅空间。史载,诸葛亮生前辅佐刘禅十余年,只在朝中呆了三年多一点,还基本上都是在刘禅继位初年的那一段,而等到刘禅年龄大些后,诸葛亮几乎就没有回过成都,一直呆在汉中。> 诸葛亮的心思,刘禅显然是读懂了,看他的一片孝心是多么真诚又多么令人感动:“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刘禅在后方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不管朝中大臣们意见如何,要啥给啥,哪怕是死了很多人,靡费了很多钱粮,也从不表露出半点不满。诸葛亮一死,刘禅马上就停止了北伐。> 刘禅成为真正的大东家后,立即推行自己思之已久的治国方略。他十分果断,又十分沉稳,从此不再设置丞相一职,而是由二人分担其责,且还不是简单的一分为二,而是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行政,兼管;费袆为大将军,主管,兼管行政。使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这种巧妙的人事安排,全新的政治格局,意味着刘禅绝不会允许再次出现事无巨细皆决于丞相的尴尬局面,也确实有效避免了君权不振的情况发生,使任何一方成为权臣的可能性都几乎降为了零。> 蒋琬死后,刘禅更进一步强化了君权,“自摄国事”,一切军政大事,一直到蜀国灭亡,将近20年之久。在这段时间内,蜀汉内部经济发展,安定,百姓休养生息,政局稳定,运转良好,没有出现一个大奸巨侫。后期虽然宠信宦官,但仍牢牢地掌握着大权,内外政策精明平和,有黄老之风,受到朝臣的支持和百姓的欢迎。倘若姜维等主战派能够充分理解刘禅的治国深意,对外防御,据险固守;对内取和,积蓄国力,蜀国的命运可能不是这样,甚至会改写。>二、很有谋略
自古以来,少主重臣,就是一对冤家,能够和睦相处的极少,更多的还是以悲剧告终。诸葛亮为了打破这个定律,实现双赢,他选择了北伐。离开权力中心,给刘禅空间。史载,诸葛亮生前辅佐刘禅十余年,只在朝中呆了三年多一点,还基本上都是在刘禅继位初年的那一段,而等到刘禅年龄大些后,诸葛亮几乎就没有回过成都,一直呆在汉中。
诸葛亮的心思,刘禅显然是读懂了,看他的一片孝心是多么真诚又多么令人感动:“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刘禅在后方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不管朝中大臣们意见如何,要啥给啥,哪怕是死了很多人,靡费了很多钱粮,也从不表露出半点不满。诸葛亮一死,刘禅马上就停止了北伐。
刘禅成为真正的大东家后,立即推行自己思之已久的治国方略。他十分果断,又十分沉稳,从此不再设置丞相一职,而是由二人分担其责,且还不是简单的一分为二,而是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行政,兼管;费袆为大将军,主管,兼管行政。使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这种巧妙的人事安排,全新的政治格局,意味着刘禅绝不会允许再次出现事无巨细皆决于丞相的尴尬局面,也确实有效避免了君权不振的情况发生,使任何一方成为权臣的可能性都几乎降为了零。
蒋琬死后,刘禅更进一步强化了君权,“自摄国事”,一切军政大事,一直到蜀国灭亡,将近20年之久。在这段时间内,蜀汉内部经济发展,安定,百姓休养生息,政局稳定,运转良好,没有出现一个大奸巨侫。后期虽然宠信宦官,但仍牢牢地掌握着大权,内外政策精明平和,有黄老之风,受到朝臣的支持和百姓的欢迎。倘若姜维等主战派能够充分理解刘禅的治国深意,对外防御,据险固守;对内取和,积蓄国力,蜀国的命运可能不是这样,甚至会改写。
>> 三、很有胸怀> 刘禅的胸怀非一般帝王可比。> 诸葛亮死后,刘禅表现得十分悲痛,可是当时却有一个名叫李邈的官员,向刘禅上了这样一道奏疏,他以曾不利于汉室的权臣吕禄、霍光作比喻,说诸葛亮虽然未必有反叛之心,但是权势太强,以至于刘禅都畏惧他,导致国内奸邪萌生。而李邈自己也常常不得不在诸葛亮的威势下,胆战心惊,现在诸葛亮死了,真是太是时候了,“宗族得全”,“大小为庆”,否则,将来后果不定如何呢!暗指诸葛亮很有可能有不轨之心,劝谏刘禅不必太隆重地为诸葛亮发丧。> 要命的是,持这种看法的,却并非李邈一人,还有一部分大臣,比如李严、廖立、来敏、魏延等,他们对诸葛亮专权也颇多微词,甚至怀疑其有不臣之心。只不过诸葛亮在世时,迫于其权威,人皆不敢直言指斥。> 有道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连别人都看出来了,后主刘禅本人能没有感觉?那是不合常理的。但他没有在自己羽毛丰满之后来个秋后算账,更没有按照李邈的意见将诸葛亮打入冷宫,仍旧给予了曾经的权臣也是功臣最高的荣誉,自始至终也没有丢掉诸葛亮这面旗子。以往那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继续坚持,诸葛亮生前推荐的人除了杨仪之外,全部重用,仿佛和原来全然一样。> 因为刘禅深知,尽管当时蜀廷内部存在着一股对诸葛亮专权的不满情绪,但是诸葛亮是贤相,为了蜀国的繁荣、强盛和安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大功于国家,有大恩于黎民。倘若按照李邈等人的意见,政局和民心非常可能陷入四分五裂的内乱之中。因此,他不但没有认可李邈的意见,也为了防止和杜绝其他人效尤,立即板起面孔,勃然大怒,将李邈斩首示众。他哪怕有再多的成见和不满,也不表现出来,以免干扰和破坏整个大局。> 刘禅维护诸葛亮维护了一辈子,从而保证了政权内部的长期稳定。能够如此得体地处理权臣问题的青年帝王,可谓亘古未有。难怪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后主之贤,於是乎不可及。”> 关于刘禅的一切,已经成为了一个谜,就我看来,刘禅实在是太悲剧了,在诸葛亮把持朝政的蜀国,好的政绩算到了诸葛亮头上,黑锅都被他背了。一切只是因为《演义》在抬举诸葛亮的刻意压低他罢了!>三、很有胸怀
刘禅的胸怀非一般帝王可比。
诸葛亮死后,刘禅表现得十分悲痛,可是当时却有一个名叫李邈的官员,向刘禅上了这样一道奏疏,他以曾不利于汉室的权臣吕禄、霍光作比喻,说诸葛亮虽然未必有反叛之心,但是权势太强,以至于刘禅都畏惧他,导致国内奸邪萌生。而李邈自己也常常不得不在诸葛亮的威势下,胆战心惊,现在诸葛亮死了,真是太是时候了,“宗族得全”,“大小为庆”,否则,将来后果不定如何呢!暗指诸葛亮很有可能有不轨之心,劝谏刘禅不必太隆重地为诸葛亮发丧。
要命的是,持这种看法的,却并非李邈一人,还有一部分大臣,比如李严、廖立、来敏、魏延等,他们对诸葛亮专权也颇多微词,甚至怀疑其有不臣之心。只不过诸葛亮在世时,迫于其权威,人皆不敢直言指斥。
有道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连别人都看出来了,后主刘禅本人能没有感觉?那是不合常理的。但他没有在自己羽毛丰满之后来个秋后算账,更没有按照李邈的意见将诸葛亮打入冷宫,仍旧给予了曾经的权臣也是功臣最高的荣誉,自始至终也没有丢掉诸葛亮这面旗子。以往那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继续坚持,诸葛亮生前推荐的人除了杨仪之外,全部重用,仿佛和原来全然一样。
因为刘禅深知,尽管当时蜀廷内部存在着一股对诸葛亮专权的不满情绪,但是诸葛亮是贤相,为了蜀国的繁荣、强盛和安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大功于国家,有大恩于黎民。倘若按照李邈等人的意见,政局和民心非常可能陷入四分五裂的内乱之中。因此,他不但没有认可李邈的意见,也为了防止和杜绝其他人效尤,立即板起面孔,勃然大怒,将李邈斩首示众。他哪怕有再多的成见和不满,也不表现出来,以免干扰和破坏整个大局。
刘禅维护诸葛亮维护了一辈子,从而保证了政权内部的长期稳定。能够如此得体地处理权臣问题的青年帝王,可谓亘古未有。难怪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后主之贤,於是乎不可及。”
关于刘禅的一切,已经成为了一个谜,就我看来,刘禅实在是太悲剧了,在诸葛亮把持朝政的蜀国,好的政绩算到了诸葛亮头上,黑锅都被他背了。一切只是因为《演义》在抬举诸葛亮的刻意压低他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