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建安文学”:建安七子与三曹
建安(196-220年)是东汉献帝的年号。这一时期,弄权,军阀混战。但是,文学上却很兴盛。当时的诗人们继承了汉代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以当时社会的战乱、人民的颠沛流离为题材进行创作,许多诗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疾苦与要求。> > 建安诗人的代表有父子、“建安七子”孔融、阮禹、陈琳、王粲、徐干、应和刘桢,还有蔡琰等。曹操是时期的顶尖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第一流 的诗人。他有浓厚的文学兴趣,“登高必赋”,以致他的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的诗苍凉雄健,才气纵横。五言诗中著名的有《蒿里行》,是描述东汉末年 军阀混战、连年兵甲不解、生灵涂炭的情况。有诗句曰:“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四言诗中著名的有 《步出夏门行》,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北击乌桓时之作。诗分五部分,最前是“艳”,下为《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章。 《龟虽寿》有名句曰:“骥老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短歌行》亦名《对酒当歌》,有名句曰:“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吐哺,天下归 心。”这些诗句多借乐府旧题,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抱负;气势雄伟,慷慨悲凉,为传世名作。有感于曹操的文治武功,曾写下著名的《浪淘沙·北戴河》: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 是曹操的次子,后代汉为皇帝,是为魏文帝。他的文学成就 也很高。所作诗的内容以反映贵族生活和感情为主,形式则颇受民歌的影响。他的名作之一《燕歌行》,是诗歌句法的一种创新,为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 有名句曰:“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反映了徭役征发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他的乐府《上留田行》,揭露了富 人和穷人生活的悬殊。不过他把此归之于“天命”,这是错误的。> > 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子,曹丕的同母弟。“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 言,善属文。”诗歌以五言为主,词采华茂。曹操在世时,他以才学受到曹操的宠爱。他这时的诗歌以表现其政治抱负和描写贵族游乐生活为主,也有反映当时割据 混战、社会残破、人民苦难的诗篇。如《送应氏》曰:“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 年。”描写了洛阳在董卓之乱以后的残破景象。曹丕即帝位后,对曹植一直猜忌,并严加监视。使曹植长期处于被软禁的状态。他这一时期的诗歌则充满了苦闷、消 极思想。如他的《野田黄雀行》曰:“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诗歌表达了幻 想逃出困境,获得自由的渴望心情。> > > 王粲是建安七子之一,曹操的幕僚。他的名作《七哀诗·西京乱无象》描写了董卓死后,其部将李、郭汜在长安互相攻杀焚掠造成的悲惨景象。诗曰:“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 蔡琰字文姬,蔡邕之女,博学多才,通晓音律。初嫁卫仲道,夫死,又归母家。董卓之乱时,被掳入匈奴,嫁左贤王。居匈奴12年,生二子。曹操与蔡邕有旧 交,以金璧将文姬赎归,再嫁董祀。她有五言和骚体《悲愤诗》各一章,五言体尤著名。全长108句,倾述了自己的悲惨遭遇,也反映了劳动人民在战乱中所遭受 的痛苦。如:“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等句,揭露了董卓诱使匈奴和羌贵族残杀汉族人民的罪恶行 径。《悲愤诗》还描述了她热爱故国但却要与两个孩子永别的愁苦心情。如说:“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 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 > 魏末,司马氏集团为了篡夺曹氏政权,用残酷的杀戮排除异己。恐怖险恶的社会现实遂对文学发生极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魏晋玄学兴起,文人崇尚老庄,高谈玄理,遗落世事。政治的变化,引起人们的思想变化,文学是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一种形式,自然也跟着变化。建安诗 人那种迫切希望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在正始时期的代表作家、嵇康的作品中已不复存在。他们对黑暗政治满怀愤恨,但为了免遭不测,所作诗往往多用比 喻象征,隐晦曲折,不太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