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魏武帝曹操为何能从匈奴手里夺回蔡文姬?
东汉末期,北方内战连连,外患并未消失。但自从一个人问世后,胡人纷纷避其锋芒,很少再犯中原,无论匈奴还是东胡,明显老实下来。
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先为汉相、后被追认为魏武帝的曹操。
曹操在东汉末年,立足中原,并通过官渡之战统一北方。之后,北方各胡人部落,对曹操毕恭毕敬,岁岁来贡魏王。连统一的大汉都敢侵犯的胡人,何以对中国三分之一的主人曹操俯首帖耳、不敢轻慢?
这就需要从发生在东汉末年的一起著名外战说起——曹操北征乌桓。
曹操北征遭到很多人反对,理由就是一个字:远。但曹操力排众议、执意北征。理由只有七个字:犯我者虽远必诛。
《三国志》载,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出师北伐,他采纳了郭嘉的建议,丢掉辎重,军队轻装前进。八月,曹军兵至白狼山(也就是现在的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太阳山),在这里展开了与乌桓的决战。
这是一场遭遇战。袁绍的两个儿子和两个乌桓大将带领数万名骑兵迎面杀向曹军。此时乌桓军兵力众多,而曹军人困马乏,很多人显出畏战神色。曹操登上白狼山,看出乌桓骑兵的弱点:单兵作战可以,整体作战散漫。他看出敌人阵势不甚整齐,于是采取集团军闪电战,以大将张辽、张A为前锋,列阵纵兵出击。经过一场血战,乌桓军队大败,尸横遍野。曹操的精锐骑兵虎豹骑获单于蹋顿。主帅被俘,乌桓群龙无首,主力骑兵先行崩溃,《三国志》记载:曹军追奔逐北,至柳城。白狼山之战曹操大获全胜,曹军乘胜追击,直捣乌桓老巢柳城,也就是今天的辽宁省朝阳县,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
至此,乌桓单于及其王室成员全部被斩,二十万乌袁联军成为俘虏,曹操等于一战灭了乌桓这支部落。之后,迁乌桓万余落于中原,残余乌桓族或被汉化,或融入其他胡族,退出了历史舞台。
建安十二年九月(公元207年),曹军派人留守柳城,自己率军班师。九月中旬,曹军到达碣石(也就是今日辽宁省绥中县的万家乡)时,曹操极目远眺,但见惊涛拍岸,不禁壮怀激烈,写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千古名句。此诗与陈汤的誓言一样,展现了一种慷慨激昂的气概,对汉魂大有裨益,所以受到了后世的推崇和敬仰。汉民族高扬铁血之风,令人感佩。
曹操统一北方、威望达到顶峰,四方藩国纷纷来贺。此时,已成为东汉实际最高统治者的曹操干了一件希腊国君海伦之战式的壮举:软硬兼施,夺回被邻国抢走的本国名媛。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北方匈奴趁火打劫,掳掠中原人。其中,就有著名士大夫蔡邕的女儿——才女蔡文姬。她被匈奴兵抢走,献给左贤王。此后,蔡文姬就成了左贤王的压寨夫人,一住就是十二年。不难想象,蔡文姬这个中原的弱女子,在匈奴背井离乡的蛮荒生活中,忍受着何等被掳占的屈辱和怨恨。在感情上,她很难与左贤王交流,在饮食上,她一直吃不惯散发出膻腥味的生牛羊肉。左贤王作为一个匈奴王侯,早已习惯了用暴力去征服女人。因此,打骂和凌辱是常有的事,汉家才女度日如年,频频发出唯我薄命,殊俗心异,莫过我最苦的慨叹。
就像大汉远嫁的八位公主一样,她非常思念故国,但是八位公主均客死他乡,她蔡文姬能够做到再回家乡吗?
转机就在曹操北征乌桓,威震北方时出现。曹操早年非常仰慕清流,视蔡邕为师,对老师的才女非常牵挂。于是一出文姬归汉的大戏上演。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匈奴单于派弟弟呼厨泉到邺城来拜谒曹操。邺城就是现在的河北省临漳县,当时曹操想把这里设为王都。匈奴人一来,曹操早有准备,立刻把呼厨泉当人质软禁在邺城。随后以金璧为重礼,派出使臣屯田都尉董祀赴南匈奴,向左贤王说明曹操想赎蔡文姬归汉的来意。一开始,这个要求被左贤王拒绝,但毕竟单于才是匈奴的最高首领,左贤王只不过一侯而已,岂敢拿领导的弟弟的人身安全赌气,思来想去,最后忍痛同意文姬归汉。就这样,蔡文姬流离西域十二年后,离开了西域回归中原。
蔡文姬回到中原的这一年,她三十二岁,正值一个女人春秋鼎盛之年。后来她写下《续汉书》,流芳千古。
永恒的蔡文姬,最感激的人当然就是曹操了。没有曹操的铁威,哪有匈奴乖乖送还中原女子回家?西汉王昭君的不幸,东汉蔡文姬得以幸免,这也是铁血汉魂的一次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