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孙策
但是孙策虽然“放过”许昭、盛宪,那只是暂时性的“放过”,就在远在北方的孔融都知道孙策迟早要加害盛宪的,孔融在给曹操的书中形容盛宪的处境是:“身不免於幽执,命不期於旦夕。”在这种情况下,盛宪等人必然不会甘心等死,盛宪本人素有高名,有丈夫之雄,天下谭士依以扬声。在吴郡、会稽当地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势力。故此盛宪、许昭等一批幸免的人士暗地里商量对付孙策并不为怪。孙策当时又杀了在江东治病传道数十年的干吉,干吉是“太平道”的祖师,在江东人望极高,孙策的诸将宾客三分之二都是他的信徒。故此当时江东就象郭嘉所说:“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於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盛宪、陈登、许昭、山越、江东士族豪强、还有干吉的大批信徒,这么多人凑合在一起,使得孙策的遇刺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建安五年四月,许昭在江边刺伤孙策,四日孙策逝世。《三国志,张昭传》注引吴书云:是时天下分裂,擅命者众。孙策莅事日浅,恩泽未洽,一旦倾陨,士民狼狈,颇有同异。及昭辅权,绥抚百姓,诸侯宾旅寄寓之士,得用自安。权每出征,留昭镇守,领幕府事。后黄巾贼起,昭讨平之。
注解:关于黄巾,史料记载黄巾起义江东并未波及,其后黄巾再度起兵,也是在青徐之地,故此这次张昭所平黄巾当为干吉信徒。上述说孙策一死,就“士民狼狈,颇有同异”,再加上山越黄巾,北面的陈登更一直有吞并江表之志。对于孙权来说的确是存亡之秋。在张昭和周瑜的辅佐下,对内:“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孙权上台后一改孙策诛戮英豪的习惯,招延俊秀,聘求名士,连冤家对头陆康的侄子陆逊也一并延揽入幕府。可是唯独把盛宪诛杀,就是因为孙策之死盛宪是脱不了干系的。而盛宪又是反对派的领袖人物,其一死使得异己分子蛇无头不行。盛宪一死,对氏族来说是个大损失,迫使其故孝廉妫览、戴员只得都亡匿山中,也就是投靠山越。对外,孙权马上和曹操和解,曹公表孙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屯吴,使丞之郡行文书事。本来曹操在一月以闪电战术击破刘备,收复徐州,可是却坐视袁绍军围攻白马三月而不救,就是因为怕孙策北上南北受敌。故此孙策四月一死,曹操也在当月出师解白马之围,拉开和袁绍决战的序幕。因为孙权和曹操达成谅解,使得本来要图谋江东的陈登失去曹操的支持,而袁曹中原决战决定着当时天下的命运,故此陈登亦把目光转向北方,无暇南顾。在失去外陈登,内盛宪的情况,反对孙家的江东士民、山越只是一盘散沙,最后在孙权在胡萝卜加大棒政策下,稳稳的坐定了江东的玉座。许昭的存亡也无从得知,裴松之在《孙策传》中曾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