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在曹营真的一言不发么?
在《演义》中,徐庶是以“佯狂于市”的形象出现的。他投靠之后立下的第一功就是大败曹军于博望,因为这次战役系以少胜多,遂使他的名声 大振,消息传到洛阳,大为震惊,为了将徐庶罗致于自己的麾下,他派人去骗了徐的老母,然后,又命人伪造徐母的书信诱徐庶去洛阳,徐庶果然中计。徐母见 儿子突然来到,十分吃惊,问明真相以后,十分愤慨,转到后堂悬梁自尽。徐庶深感刘备知遇之恩,从此他在曹营对政事始终一言不发。> > 这段故事衍生出一个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 虽然在《三国演义》等文艺作品中,徐庶也算得上是一个重要人物,但在陈寿所撰的《三国志》中并无他的一席之位。> > 《三国志》共有两处提到徐庶。> > 这两处是:> >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 先主在樊(城)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 这两段记载均出自《三国志・蜀・传》。> >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故事显然都系罗贯中的“演绎”。尽管正史里没有为徐庶单独列传,但我们却仍能从前文所引的两段记载中发现:> > (1)曹操并没有把徐庶之母骗至洛阳,而是掳到洛阳。> > (2)曹操并没有胁迫徐母作书信诱骗徐庶弃蜀投魏,徐庶到了洛阳之后,徐母的生死如何,正史上亦无记载。> > 但徐庶进了曹营之后究竟干了些什么呢?> > 除了《三国志》以外,记载当时魏国历史的史学著作还有一部《魏略》。《魏略》上说徐庶当了大官。《魏略》上专门有一段写到徐庶:> > (徐)庶先名福,本单家子。少好任侠、击剑。中平未尝为人报仇,白垩涂面,披发而走,为吏所得。问其姓名,闭口不言。吏乃于车上立柱以羞之,击鼓以令于 市,莫敢识者。而其党伍使之得脱。于是感激,弃其戟更疏巾单衣,折节学问,始诣精舍。诸生闻其前做贼,不肯与共止。福乃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 习经业,义理精熟。遂与同郡石韬相亲爱。初平中,中州兵起,乃与韬南客荆州,到又与诸葛亮特相善。乃荆州内附,孔明与刘备相随去,福与韬俱来北。至黄初 中,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逮太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才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庶后数年 病卒,有碑在彭城,今获存焉。> > 这里需要加以说明的是,石韬又叫石广元,徐庶又叫徐元直。> > 中平、初平、太和分别是汉灵帝刘宏、汉献帝刘协、曹(睿又)的年号。它们分别代表公元184到公元188年;公元190到公元193年;公元227到公元232年这三段历史年代。> > 中郎将与御史中丞分别是官名。> > 中郎将,系由中郎演变而来。秦代设置中郎一职,到了西汉时期分五官、左、右三署,各置中郎将以统领皇帝的侍卫,隶属光禄勋。平帝时又设置虎贲中郎将,统 武贲郎。东汉以后,统兵将领亦多用此名,其上再加称号。如前期之使匈奴中郎将,后期之北中郎将等。又建安中,为五官中郎将,其职相当于副丞相,算是个 高级官僚了。> > 御史中丞,其官起于汉代。汉代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之佐,亦称中执法。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监察君国行政;内领侍御史,考察四方文书计簿,劾按公卿章奏。西汉末期,御史大夫改名为大司空,御史中丞遂成为御史台长官。自东汉至,中丞之权极重。> > 徐庶当过的这两个官职显然都系要职,曹操其人又用人惟才是举,根本不看你是否有什么虚名,而是看你有无真实才能,是否对他有过什么贡献。> > 假设徐庶到了曹营之后真的一言不发,就算是他的名声再大,恐怕也不会授予他“统领皇帝的侍卫”以及“监察郡国行政,考察四方文书计簿,劾按公卿章奏”的官职。> > 曹操一向的做法是可为所用则用之,不能为所用则杀之,强盗出身的徐庶倘若一无建树,何以能做上高官?> > 历史上有没有到了敌营“一言不发”的人呢?答案是有的,但此人并不是徐庶,而是时的息夫人。> > 息夫人本是息国国君的嫡妻,因为生得美貌,被好色成性的楚国国君强掳为妾,到了楚国,息夫人终生不开口说话,有什么事则书之于帛。当时有人曾好奇地问 她,为什么不发一言,她笔答说:“好女不嫁二夫,我不幸生得貌美,引得楚王见色起意,害得丈夫国破身亡,自己既不能相从先夫于地下,已觉汗颜,又有何面目 开口说话呢?”> > 到了后来,“息夫人”逐渐成了被迫改嫁,但贞节之心未泯的女子之代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宝玉出家,袭人被迫改嫁时有诗叹曰“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 在中国古代,好女不嫁二夫往往是和忠臣不事二主联在一起的,由息夫人到楚国一言不发,人们演绎出徐庶到了曹营一言不发,这,大概就是本文所言误区之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