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操的后代都短命?
东汉之后天下三分,曹魏囊括中原和华北以及西域,孙吴割据扬州和荆州大部,刘汉则偏安一隅,躲到了益州的群山之中。公元220年,曹操死了,就在他死后不久,曹操的儿子曹丕、刘备和刘权先后称帝。
曹丕短命,称帝七年后就死了,儿子曹叡继位,然后再下传曹芳、曹髦、曹奂。刘备也是福薄,称帝后3年就死了,传位刘禅。孙权称帝时40岁,正值壮年,活得也长,71岁才死,在位31年,死后幼子孙亮继位,再之后是孙休、孙皓。
相对于刘禅的懦弱无能、孙家后代的凶残暴戾,曹操的几个坐上皇位的子孙,大多数都是相当优秀杰出的,当然,优秀的命都不长。曹丕只活到39岁,曹睿才36岁!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两父子如此短命呢?
曹操一生最被诟病的就是曹操好人妻,这一点似乎也遗传给了子孙,儿子曹丕,孙子曹叡英年早逝多多少少都跟好色有点关系。
220年十月,魏王曹丕取代汉朝,自立为皇帝,国号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谥号文帝,庙号高祖。
一、曹丕英年早逝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对内操劳心力交瘁
曹丕为人多疑,早先同曹植夺谪,后来继位成功代汉成为天子,曹丕对曹姓藩王一直心存警惕。
曹丕削夺藩王权利,曹魏藩王的封地时常变更,没有治权和兵权,举动受到严格监视,形同囹圄。这个政策虽然吸取了汉朝诸侯国作乱的教训,却留下隐患,导致宗亲势单力薄,日后无力阻止外臣夺权。
除了藩王,曹操留下的文臣武将皆是从龙之臣,都是经过乱世筛选出来的精英。而曹丕嫡系人才曹仁、曹彰、贾诩在223年就先后去世,后面只能由曹丕自己孤身应对,心力损耗极大。
2、对外武力亲征
曹丕一向主张征伐,渴望实现曹操没能实现早日实现统一山河的志向。他积极折冲疆场,曾三次亲征兴师伐吴。对蜀汉和北方游牧民族曹丕也是大力征伐。
古代各种长期行军对身体也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最后一次征吴无功而返,路上感染风寒,因为那时是秋冬交替之时,加上长江冬天时会起雾,再加上原本曹丕可能有受伤,旧伤复发又加上染了风寒,会洛阳不久就一病不起去世了。
3、好色
正史上,曹丕不仅有甄妃和郭妃两位皇后,而且对汉献帝刘协的两个女儿和身边的妃子照纳不误,还在父亲死后对曹操的漂亮女人有所染指。
据说,曹丕生病后,母亲卞太后前去探望,掀起门帘一看,曹丕床侧立着的女子竟然都是父亲生前的宫妃。卞太后十分惊讶,问曹丕这些妃子是何时召来的。曹丕倒也干脆,称在父亲刚死后就召来了。气得卞太后骂曹丕——“你这样做,死了连狗鼠都不吃你!”
而给曹丕生下儿子的妃子就有九位之多,可以看出除了许多国家大事,还有这么多妃子要雨露均沾,曹丕身体能好才怪。
曹叡(204年—239年1月22日),即魏明帝(226年至239年在位)。曹丕与甄宓之子。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位皇帝。
曹叡在位期间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颇有建树。魏明帝统治后期,大兴土木,耽于享乐。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于洛阳,时年三十六岁,庙号烈祖,谥号明帝,葬于高平陵。
曹叡刚继位的时候内外都不是很平静,外部敌人还是孙权和诸葛亮这样的老牌政治家。内部也隐藏着司马懿这样的野心家。
但是曹叡在内外压力下,并没有惊慌失措,反而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先后打败诸葛亮几次北伐,逼的挥泪斩马谡。对孙权几次战争也都是胜利告终。北方部族叛乱,也恰当的平定叛乱。虽然比不上曹操、曹丕,但依然是一代明君的模样。
诸葛亮五次北伐后去世,魏国失去了竞争对手。此后,曹叡认为心病已除,便开始荒淫无度,日夜在宫中作乐,耽误了朝政,使得魏国国库空虚,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景初三年,驾崩于洛阳宫嘉福殿,年仅三十六岁。
曹叡之后政权在后人认为,是向司马懿政权转变的转折点。之后的几个,最多算作是“傀儡皇帝”。像曹芳四十三岁,算作病死。曹髦死时20岁,被杀没办法。而曹奂死时五十六岁,算作是高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