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大事记年表总览 曹操遗令说了些什么
曹操,字孟德,生于公元155年,死于公元220年,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开创者。颇有才干,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是令后世追捧的传奇人物。
曹操像
曹操年表如下:
熹平三年,20岁,初入仕途,任洛阳北部尉;
光和七年,30岁,为平息黄巾起义,任曹操为骑都尉,按功任济南相;
中平六年,36岁,灵帝驾崩,少帝继位,后董卓废少帝立献帝,曹操不愿与董卓合作,遂逃离京城;
初平三年,38岁,黄巾军攻打兖州,刘岱战死,曹操任东郡太守,后大破黄巾军;
初平四年,39岁,曹操大破袁术。次年,为报父仇,再征陶谦,兖州丢失,曹操被迫退军,与吕布相持;
兴平二年,约41岁,击破吕布军,任兖州牧;
建安元年,约42岁,击破黄巾军残余势力,授中将衔。后加上将衔,封亭侯;
建安二年,43岁,东征袁术,大破袁术军;
建安三年,44岁,东征吕布,后平徐州,斩吕布。次年四月,攻青州,败袁谭。十二月,曹操挥师官渡。
建安五年,46岁,袭徐州,破刘备军,降关羽。十月,大破袁绍军,官渡之战取得胜利;建安六年,47岁,击破袁绍仓亭军。九月,南征汝南刘备军,刘备逃亡。
建安七年,48岁,袁绍病逝;
建安八年,49岁,大破袁谭、袁尚军;
建安九年,50岁,与袁谭联合,挥师北伐。七月,大破袁尚军;
建安十年,51岁,破袁谭军,斩袁谭,平定冀州;
建安十一年,52岁,平定并州;
建安十二年,53岁,破三郡乌丸联军,斩单于蹋顿;
建安十三年,54岁,七月,南征荆州刘表。八月,刘表病逝。九月,刘表子刘琮率荆州投降。十二月,在赤壁被周瑜、刘备联军击败;
建安十六年,57岁,大破关中马超联军;
建安二十年,61岁,平定汉中;
建安二十一年,62岁,南征孙权;
建安二十三年,64岁,刘备自蜀中北伐汉中,曹操率军至长安;
建安二十四年,65岁,汉中失陷,夏侯渊战死。曹操遂进攻汉中。十月,曹操亲自率军南下救援曹仁。
建安二十五年,66岁,曹操逝世。
曹操遗令,也就是曹操的遗嘱,是在他感觉自己大限将至之后留给后代以及朝中的一些话语。曹操逝世于建安二十五年的洛阳。他的这份遗嘱被研究多次,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曹操像
首先他指出了天下目前尚未大定,原来的部署不可以妄动,应该继续完成以前的任务,并且依旧在军事上依旧要实行法治,但是同时也指出他在执法过程中意气用事的地方后世不可以效仿。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曹操临死前头脑清醒,也能一分为二的看待自己,实属不易。
其次是对于自己葬礼的安排,要求薄葬,这一点虽然也符合曹操平常节俭的风格,但同时也有可能是因为害怕坟墓被盗有关。因为汉末天下大乱,盗墓之气盛行,连曹操也组织过规模较大的盗墓活动,有这方面的考虑也无可厚非。
再次是关于财产、家属妻妾以及歌舞伎的安排,其中特别嘱咐这些女人们用迷迭香卖点钱然后学点手工活,避免他死后就生活不继。他临死前能想到这一点,可谓是让人敬佩。
最后一点是对于子女的安排,这一点是曹操最为不放心的一点,只是这里面对于子女的安排,有些在史书上并没有呈现出来。
曹操的遗嘱可谓是面面俱到,虽然他多被称为奸雄,多疑的性格也多遭后世之人诟病,但是谁也不能否认他是一代枭雄,而他在死前所考虑的事情,无一不证明他是一个明君。
人吃五谷杂粮就会生病,世界上也没有长身不老药。曹操一直患有脑疾,曾经因为迁怒将华佗杀了,遍访名医、求师问药也没能挽救自己的性命。
曹操剧照
大约是杀生太多,身上背负的冤孽太重。曹操年轻的时候,身体就不好,加上长期的负荷,争抢地盘、酒色纵欲,他的身体状况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但是当时的他虽然忍受着脑疾的痛苦,却只以为是压力过大,生活流离,过于紧张。其实这也是诱发他脑部疼痛的原因之一,但是更多的是他生来就有顽疾。但是当时的医疗水平达不到,特别是脑部问题,一直就是医家最难解的地方,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轻易改变,根本没有开颅手术这一说,因此曹操一直得不到根治。
在起兵征战四方的时候,他的脑疾更加严重,有时候甚至用头撞墙,当时的医生给他整治结果是操劳过度,让他放松自己。曹操开始不断地纳妾充实后宫,但是适得其反,他还因此荒废了朝政。
在官渡之战之前,他头痛的已经无法忍受,但是他还是坚持在军中,可见他对自己是能够狠得下心的,对别人就更能狠得下心了。因为身体原因,他的性格也产生了变化,变得暴躁易怒,杀人成瘾。官渡之战的时候,下面大臣为了曹操的身体找来了华佗,他用针灸的办法让曹操暂缓了疼痛,曹操将其留在身边作为御医。但是曹操不是一个配合治疗的病人,同时是个掌握生杀大权的病人,在感觉到这种保守治疗没有效果的情况下,曹操一怒杀了华佗,之后身体状况每日愈下,不久便离世了。
曹操除了是杰出的政治、军事家,也是一代文豪,他的建安文学派在文学史上也是有立足之地的,曾经著有《短歌行》、《龟虽寿》等,留下无数名句。一首《观沧海》将曹操的磅礴大气表现的淋漓尽致,与《龟虽寿》一起被收录到中学课本里,足以证明这两首诗作的代表性。
曹操观沧海
观沧海写的是曹操登上了海边高高的石山,登高远望汹涌澎湃的大海,心生波澜壮阔之意。看着岛上的各种奇花异草和苍天树木,景色优美。海面吹起了瑟瑟冷风,掀起了一番波澜。日月虽然强大,但是每天都在大海的怀抱里升起和落下,灿若星河也不过是大海的装饰,登高望远,秋高气爽,精神为之振奋。
这首诗不仅文采相当好,还蕴含了宇宙运行的规律,以草木的景色,对比日月星辰的壮阔,一开一合之间,给人以雄奇壮阔之感。先开始写到了沧海的位置,然后写下了第一眼印象,粗线条描写,然后细细的描画树木花草的茂盛。人在天地之间如此渺小,日月都不过是逃不逃大海的怀抱。反映了他志在千里的胸襟。
有作品看人更显真实。曹操描写的大海,实景和虚景相结合,如果没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他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这样的作品,他觉得自己的称霸之旅还在继续,就像这日月星辰的规律,他要有大海一样的胸襟和广阔的眼界,才能在这个乱世,争取一席之地。
关于曹操是不是一个英雄的争论从古至今一直没有停止过。说到曹操,很多人都喜欢用枭雄来形容他,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白脸的曹操”这是京剧脸谱里对曹操奸臣的刻画,他成为了阴险狡诈的代名词,其实这是不对的。
曹操剧照
曹操是一个具有能力的人,虽然不一定喜欢的做事手段,但是他对历史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他顺应了当时的潮流,识时务者,方为俊杰。他在乱世用重典,平定了大家都想当皇帝引发的暴乱。
毛泽东曾经为曹操说话,他认为曹操改革,针砭时弊,剔除陋习,通过屯田制,让土地利用率提高,文治武功,又有杰出的军事政治才能,是一个英雄。 虽然当时有人说他是谋逆之臣,身为东汉丞相却反了东汉,但是最后他得到了天下,大势所趋,他顺应潮流,减少天下百姓的的痛苦,从他最初的行为能够看出,他在年轻的时候的一个热血青年,在诸侯为了自己的利益斗来斗去的时候,只有曹操一个人去追了董卓,平定黄巾之乱,心里装着天下百姓。当时汉朝已经诸侯纷争,没有能力给百姓一个安稳的生活了,曹操的出现,至少让乱世早一点结束。
曹操自身也是相当的努力,节俭、对自己非常严格,一个有先天条件的人,又有后天的努力,天下终将会归于他手,如果他没有死那么早,司马懿又怎么能够掌权。
曹操墓的地址从来都是一个秘密,所有的统治者都有一个思想,就是希望能够在阴间依然统领着千军万马建立自己的统治秩序,特别是中国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影响认为死比生大,所以曹操也一样精心的布置自己死后的陵寝,还流传了七十二疑冢的说法。
曹操墓
曹操的丧葬制度其实并没有多复杂,但是历史上关于曹操墓葬的记录、猜测堪比秦始皇的陵寝。就是在于一个真真假假,没人知道那么多的陵寝哪一个才是真的,安阳的曹操墓、高陵、黄河堤坝,每一处都被盗墓者光顾不下千万遍,凡是在史书上找到一点依据,盗墓者便会闻风而动,纵然曹操拥有惊天的鬼才手段,估计也料不到自己的墓成了千年未解之谜。
从南宋开始,一些考古工作者就开始在河南发现了一些石碑、还有石刻,似乎能够证明曹操墓的位置,虽然不能明确确定在哪里,但是也框出了大致的范围。在河北邺城附近,没有地表上上的祭拜建筑,只有封土层,曹操并不在乎有人能不能来祭拜他,也不需要有太多东西作为陪葬,这点在曹丕、曹植那里都有描述过。
由于从简下葬,又为了杜绝汉时期猖獗的的盗墓团伙,没有几年,在司马懿等扶陵入葬后,陵墓上没有植树,在流水侵蚀之后,就成了彻底掩埋在地下,几个朝代之后,曹操墓彻底没有人知道在哪里了。七十二冢的传说,显示出了曹操的狡诈,曹操墓在哪,至今都扑朔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