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吕布收了袁术的钱却帮刘备
袁术为了进攻刘备,曾经邀请吕布联手,并且答应给吕布提供钱粮。但是当吕布出兵之后,袁术却耍赖不给钱粮,搞的吕布很窝火。第二次袁术再次邀请吕布出兵,并且先把一百万斤粮食给了吕布,按照道理,吕布这次已经收到钱粮了,应该主动出兵了。可这次吕布却没有出兵,对袁术的态度,由热衷变成了冷淡。 吕布的态度为什么前后会有这么大的转变呢?有两个原因。
其一。吕布收到了刘备的书信。刘备告诉吕布:“伏自将军垂念,令备于小沛容身,实拜云天之德。今袁术欲报私仇,遣纪灵领兵到县。亡在旦夕,非将军莫能救。望驱一旅之师,以救倒悬之急,不胜幸甚!”刘备在信中强调的信息主要是吕布对刘备的恩情。刘备表示,自己不但没有计较吕布夺取徐州的事情,反而对吕布收留他在小沛心存感激。然后要求吕布出兵营救。
可以说,刘备的书信只是强调了自己的感激,对于吕布来说,说服力不强。你刘备被袁术进攻是你的事情,和吕布有什么关系呢?
其二。吕布自己对局势的判断。这一点才是最关键的。收到刘备的书信之后,吕布和陈宫分析形势:“前者袁术送粮致书,盖欲使我不救玄德也。今玄德又来求救。吾想玄德屯军小沛,未必遂能为我害;若袁术并了玄德,则北连泰山诸将以图我,我不能安枕矣。不若救玄德。”演义中明言,这段话并非陈宫说教,而是出自吕布自己的判断――这也符合正史中的记载。吕布对袁术和刘备的利害关系看得很清楚。一旦袁术消灭了刘备,那么袁术就可以通过小沛,占领彭城之外的州县,从而孤立彭城,占领整个的徐州。
可以说,吕布的目光还是很锐利,看问题也看得很长远。
那么,为什么刘备没有把这些利害告诉吕布呢。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正史当中没有刘备书信的记载,一方面是罗贯中努力突出刘备的仁德形象。就算是当初吕布不仁,但是刘备却毫无怨言,反倒对吕布心存感激。
三国秘史:吕布死后谁占有了绝世美女貂蝉?
吕布死后,罗贯中更是没有再向读者介绍貂蝉此后何去何从,也许是被好色的曹操笑纳,也许是同吕布一样被处死。
貂蝉在《三国演义》中首次出场只是说其善歌舞,色伎俱佳,并未有更多过人之处。但我们先是通过“吕布目不转睛地看”,二人眉目传情,以及其后的董卓笑曰:“真神仙中人也!”等词语从侧面展现了貂蝉绝美的容颜。后罗贯中又分别用两首赞诗来赞叹貂蝉的歌舞双绝,有词赞之曰:“原是昭阳宫里人,惊鸿宛转掌中身,只疑飞过洞庭春。按彻《梁州》莲步稳,好花风袅一枝新,画堂香暖不胜春。”又诗曰:“红牙催拍燕飞忙,一片行云到画堂。眉黛促成游子恨,脸容初断故人肠。榆钱不买千金笑,柳带何须百宝妆。舞罢隔帘偷目送,不知谁是楚襄王。”舞罢,卓命近前。貂蝉转入帘内,深深再拜。卓见貂蝉颜色美丽,便问:“此女何人?”允曰:“歌伎貂蝉也。”卓曰:“能唱否?”允命貂蝉执檀板低讴一曲。正是:“一点樱桃启绛唇,两行碎玉喷阳春。丁香舌吐q钢剑,要斩奸邪乱国臣。”令董卓称赏不已(见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貂蝉的美貌已经毋需多言,名列四大美女的她素有“闭月”之称,意为月亮的光芒也不及她的美丽,而从貂蝉的事迹来看,她深明大义、机智过人,实在是演义中最为光辉的人物形象之一。
作为三国历史中最为闻名的女子,貂蝉的事迹在史书中却少得可怜。鲁迅先生所著的《小说旧闻钞》说,有一本失传的《汉书通志》记载:曹操未得志时,先诱董卓,进貂蝉以惑其君。这样说来是曹操把貂蝉献给董卓的,但是根据曹操的为人以及其后他对董卓的行为来看,这个说法有些靠不住。
现在最流行的观点就是:历史上并无貂蝉其人,貂蝉形象完全是宋元以来通俗文艺虚构的产物。可以说,这已是三国史和《三国演义》研究界多数学者的共识。因为纵观《三国志》、《后汉书》这样的正史,只有区区一句话有些许貂蝉的影子:“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三国志?吕布传》)全篇连名姓也无,只称“卓侍婢”。连容貌如何、身家来历、与布卓之间的决裂有何关系,均未提及。而到了《三国志评话》中,貂蝉这个人物才有了些眉目:“贱妾本姓任,小字貂蝉,家长是吕布,自临兆府相失,至今不曾见面……”
元人杂剧《连环计》中也有貂蝉,她自报家门道:“您孩儿不是这里人,是州木耳村人士。任昂之女,小字红昌。因汉灵帝刷洗宫女,将您孩儿取入宫中,拿貂蝉冠(注)来因此唤做貂蝉。”
罗贯中正是利用了史书以及评话、杂剧中这些细微的资料,根据作品的需要,重新构思出了“貂蝉”这一形象,把她的出身、容貌、年龄等无不细细交代给读者,并且严密地勾勒出了一个女子如何巧施连环美人计,终使董卓、吕布父子相互为敌的过程。
且看《三国演义》中貂蝉的出场:“(允)忽闻有人在牡丹亭畔,长吁短叹……乃府中歌伎貂蝉也。其女自幼选入府中,教以歌舞,年方二八,色伎俱佳,允以亲女待之。”在这里,貂蝉的出身,已经从董卓府中的侍婢,变做司徒王允家中自幼长成的歌伎,且又有王允以亲女待之的渊源,为后来王允献美人的计策做了充分的铺垫。试想,如果身家没有这般正当来历,只言普通买来的歌伎,似乎又不够清白,让董卓、吕布父子为她吃醋相争,倒也的确难以想象。为貂蝉加上若干来龙去脉,使父子二人的决裂有了合理的铺陈。就是这种对人物关系作了创造性的改造,使得貂蝉的美丽、聪明和机警深入人心,成为了一个与政治、历史密切相关的风云人物。
这样一来,读者不但深信貂蝉是真实存在的,更为关心貂蝉其后的命运。不过很可惜的是,或许是因为不是真实人物,或许是罗贯中的疏漏,或者根本没有办法处理,罗贯中连貂蝉的结局也未交代清楚。只在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门楼吕布殒命”中,吕布将要败亡之前,有过短暂的出场,劝诫吕布“将军与妾作主,勿轻身自出”。使吕布放弃了陈宫的妙计,终使得吕布被擒身亡。让我们感觉早先那个深明大义、侠肝义胆的貂蝉似乎在同吕布经历了如此多的战乱之后,已被磨去了那原有的棱角,变得碌碌无为,儿女情长了。吕布死后,罗贯中更是没有再向读者介绍貂蝉此后何去何从,也许是被好色的曹操笑纳,也许是同吕布一样被处死。可能罗贯中也不会想到,他的疏忽之举竟成了一个后人不解的千古谜案。
这样看来电视剧《三国演义》央视版中貂蝉随着清风去的结局,倒是最好的:紫陌红尘,西风古道,风尘恋恋,老马旧车。貂蝉身着红裳,最后凝望了一眼那曾经风虎云龙的长安城,然后黯然垂下车帘。这一刹那,千年的风尘被她锁在车外,天下已经与她无关。这位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虚构性人物,就这样远离我们而去。
注。汉代武官的冠,以蝉伪装时,上面插着貂尾,所以称之为貂蝉冠。
震撼:历史名将吕布被杀全都是因为刘备的私心
王之野心,而只是企图割据一方,作一个诸侯罢了。例如,他答琅e相萧建的一封信颇能说明其抱负。“(吕)布与(萧)建书曰:‘天下举兵,本以诛董卓耳,布杀卓,来诣关东,欲求兵西迎大驾,光复洛京,诸将自还相攻,莫肯念国。……莒与下邳相去不远,宜当共通。君如自遂以为郡郡作帝,县县自王也!
昔乐毅攻齐,呼吸下齐七十余城,唯莒、即墨二城不下,所以然者,中有田单故也,布虽非乐毅,君亦非田单,可取布书与智者详共议之。’”《三国志》卷七《吕布传》注引《英雄记》。从中可见,“郡郡作帝,县县自王”乃当时的实情,但吕布并不想割据称王,这和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确实非常相似,操曰:“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当然,吕布所拥有的地盘和政治军事实力并不能同曹操相比,但他其时身为徐州牧,也是一方诸侯,其势力并不逊于袁术。而且袁术称帝时,吕布“止之,而使不通章”同上。。这说明吕布的理想是做个汉朝的臣子,并无不臣之心,而且他还力图恢复汉朝一统天下的局面。
当吕布为曹操所擒,命在旦夕之时,吕布曾向曹操建议:“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吕布自视甚高,有不把天下诸侯放在眼里的傲气。在不经意中说出,他欲为朝廷重臣,助操平定天下。对吕布的这番话,“太祖有疑色”《三国志》卷七《吕布传》。,说明曹操颇有几分赞同。
吕布的为人亦有不少可取之处。可以说,还是深得部下爱戴的。例如,他战败后,手下大将高顺等不降,陈宫慷慨赴死,都说明他颇得人心。当曹操兵围下邳城时,“布与麾下登白门楼。兵围之急,布令左右取其首诣操,左右不忍,乃下降”。《资治通鉴》卷六十二。从“左右不忍”这四个字,可以看出吕布和部下的关系是融洽的,否则当此危急关头,手下人何不卖主,将吕布的人头献给曹操,以获取荣华富贵。
吕布在大难临头之际,“令左右取其首诣操”亦足以说明他并非贪生怕死之徒,不然就先降了曹操,何必要左右取自己的首级呢。至于他后来“下降”,是他相信曹操会需要他这样的豪杰来平定天下。吕布对操言道:“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可见其在言辞间还是有一股霸气。
其实,曹操本不想杀吕布,“布缚急,谓刘备曰:‘玄德,卿为坐客,我为执虏,不能一言以相宽乎?’太祖笑曰:‘何不相语,而诉明使君乎?’意欲活之,命使宽缚”。《三国志》卷七《吕布传》注引《献帝春秋》。但刘备却在旁言道:“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三国志》卷七《吕布传》。刘备为何主张杀吕布呢?一是吕布曾夺取刘备的地盘,备当然怀恨在心;二是刘备担心如果吕布为曹操所用,则使曹操如虎添翼。
刘备最大的敌人是曹操,当然不愿看到曹操势力的强大,对自己以后的发展形成更大的威胁。曹操一向主张唯才是举,善于选拔人才,再加上“操之驭将,自古少有”《三国志》卷五十二《诸葛瑾传》。如果操不杀吕布,让其为己效力,也许会使吕布成就一番功业。
吕布为何会失败呢?我认为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从客观上看,吕布盘踞的徐州地区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政治、军事斗争错综复杂。自曹操为父报仇,大肆屠戮徐州士民后,长期的战乱使徐州的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缺乏巩固的根据地及可依靠的后方,制约着吕布集团力量的发展。从主观上看,吕布行事优柔寡断“而多猜忌,不能制御其党”同②。部将高顺忠心耿耿,吕布不能用;谋士陈宫屡出奇策,吕布不肯信。
高顺常谏吕布:“‘凡破家亡国,非无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见用耳。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辄喜言误,误不可数也。’布知其忠,然不能用。”《三国志》卷七《吕布传》注引《英雄记》。陈宫被俘后也对曹操说:“但坐此人(指吕布――笔者注)不从宫言,以至于此。若其见从,亦未必为擒也。”《三国志》卷七《吕布传》注引《鱼氏典略》。二人的确说出了导致吕布败亡的致命伤。
总体来看,吕布为人性格直爽,不拘小节,颇得人心,有容人之量,又无割地称王之野心。其一生行事并无大恶,从未有过类似于曹操的屠城坑卒残暴之事。
所以我认为陈寿作出的吕布“轻狡反复,唯利是视”的评价并不十分公允。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割据混战,他们之间只有利益,没有诚信。见利忘义、反复无常者多矣,岂独吕布哉!刘备、张绣、马超、公孙渊等哪一个不是朝三暮四、反复无常。
与他们相比,吕布缺乏的仅是权术和战略眼光,所以才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的可悲下场。 数据统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