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简介 关于司马懿的故事
司马懿简介 关于司马懿的故事
三国人物中,最为人乐道的,恐怕非诸葛亮莫属。其实在那个非凡时代,还有多个非凡人物值得一谈。司马懿就是其中的一个。
司马懿(179 —— 251 )即晋宣帝,字仲达,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平生最显著的功绩是多次亲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的北伐。死后谥号舞阳宣文侯,次子司马昭被封晋王后,追封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懿为宣皇帝。
司马家族,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序其职。周朝,以夏官为司马。其后周宣王时,以世官克平徐方,锡以官族,因而为氏。楚汉间,司马昂为赵将,与诸侯伐秦。秦亡,立为殷王,都河内。汉以其地为郡,子孙遂以为家。自此传了八世,至东汉安帝时,生征西将军钧,字叔平。司马钧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度。量生颍川太守司马隽,字元异。隽生京兆尹司马防,字建公。司马防就是司马懿的父亲。所以晋武帝司马炎在他的一个诏书称:“本诸生家,传礼来久” ( 《晋书·礼志》 ) 。
司马懿少时便出人头地。史书称他“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生在东汉乱世,“常慨然有忧天下心”。南阳太守杨俊南素以知人善任著称;司马懿二十岁前,杨俊曾见过他,说他绝非寻常之子。尚书崔琰与司马懿长兄司马朗友善,亦对司马朗说:你弟弟聪明懂事,刚毅果断,英姿特立,不是你所及得上。汉献帝建安六年 (201 年 ) ,司马懿 22 岁,被河内郡推举出仕担任上计掾,当时司空曹操征辟司马朗与司马懿兄弟。但司马懿隐忍待时,韬光养晦,装病推迟曹操所授官职,并索性告辞上计掾,回家养病。汉献帝建安十三年 ( 208 年 ) ,曹操任丞相后,第二次强制征辟 29 岁的司马懿为文学掾,职司教育曹丕经学的老师。据说,这次他又说他有风瘫症,不愿意起来。后来曹操发觉这是个花样,就派手下人跟他说,出来干就干,不出来干,就把他逮起来。曹操的习惯就是这样,人才要么为我所用,不为我所用,除掉,没有选择。他只好乖乖地就范。此后,歴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职。期间,曹操发现司马懿扭头时好似“狼顾”,即不动身体就可以将头扭转一百八十度,认为司马懿心怀大志,日后终非池中物,起了猜忌之心。司马懿也深知曹操心意,所以处事小心谨慎,勤勤恳恳。史书说他“至于刍牧之间,悉将临履”,即是说“割草、牧羊等小事,都亲力亲为”。可见他当时在曹操手下战战兢兢的心态。到了建安二十四年 (219 年
) ,当孙权向曹操上表称臣、怂恿曹操自立为帝。曹操说:“此儿欲踞吾着炉炭上邪!”侍中陈群、尚书桓阶上奏:“汉运垂终,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权之称臣,天人之意也”。当时曹操手下的门阀官僚拥汉者尚多,为曹操所深忌。大概司马懿在这个关键问题上早就表示支持曹操,因此曹操才对他由猜忌逐渐转为信任。曹操进封魏王后,升任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时司马懿“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曹丕所信任和重用,所以关系一直很好。司马懿还与陈群、吴质、朱铄并称“太子四友”。此后,司马懿的仕途便一帆风顺,功勋官爵,扶摇直上。翌年 (220 年 ) 曹操逝世,曹丕即魏王位,司马懿受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同年十月,曹丕簒汉,登皇帝位,改国号曰“魏” ,并改元“黄初” 。任命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和黄初五年(224 年 ) ,曹丕两次伐吴,都以司马懿镇守许昌,并改封司马懿为向乡侯。翌年 (225) 春二月,转任抚军大将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 226 年五月,曹丕去世,曹睿继位。是为明帝。司马懿与曹真、陈群、曹休为辅政大臣。八月,孙权出兵攻魏。司马懿击败诸葛瑾,并斩杀吴将张霸,斩首千余级。十二月,升任骠骑将军。明帝太和二年 (228) ,司马懿擒斩孟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太和四年(230)
司马懿任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与大司马曹真一起伐蜀。青龙二年 (234) 二月,蜀丞相诸葛亮率军十万出斜谷攻魏,司马懿率军渡渭水,背水筑垒阻击,两军对峙。五月,吴军十万三路攻魏,以配合蜀军作战。明帝派秦郎率二万人援司马懿,自率主力反攻吴军。七月,吴军撤走。八月,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持百余日。诸葛亮当月病故于五丈原军中,蜀军撤走。翌年 (235) 司马懿升任太尉。
景初三年(239) 正月,曹睿病重,司马懿正在辽东作战,曹睿就连下五道诏书,召司马懿进宫,司马懿就乘一部当时最快的战车,风尘仆仆,直奔洛阳进宫。这时候,曹睿已经奄奄一息,说了一句特别令人感动的话,我终于把你等回来了。那时曹芳只有九岁,他就以后事相托。据有的史书描写,曹芳上去就抱着司马懿的脖子。司马懿跟曹家几代,已经从开始时的处处提防到现在亲密无间了。于是司马懿与曹爽一起接受遗诏辅佐少主曹芳。司马懿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和曹爽共执朝政。
好戏由此才开始!
当时曹睿把曹芳托给两个人,司马懿和曹爽。曹爽是曹氏宗室,大将军曹真的儿子。从曹睿的角度来说,他这样考虑也很周全。一个是自家人,一个是最能干的人,有这两个人来辅佐自己的孩子,稳当。
曹爽和司马懿相处怎么样?皇帝是一个小孩子,所以皇权是一个虚位,那国家大权就转移到两个人手里,谁来掌握这个大权?就构成两个人之间的纷争。这时,从资历、年辈、能力、声望来说曹爽都不如司马懿。但是曹爽是曹氏宗室,如果说代行皇帝权力,那么曹爽比司马懿更名正言顺。
后来史书记载,因为曹爽不愿意把权力跟司马懿分享,而且司马懿对他也造成压力,一个长辈,德高望重,功勋卓著,他得想办法把司马懿架空。他把理由说得很堂皇。司马懿德高望重,年辈又高,地位反在我下面,这不好啊,我很不安啊,应该提高他的地位。让司马懿担任大司马,三公之一,执掌军权。又有人建议,说前几任的大司马,都死在任上,好像不祥。再往高搁一点,搁到太傅。太傅可以解释为帝师,很高了。太傅就是那些功劳特别高的,半退休状态。当时行政机构是尚书省,主持这个机构的叫录尚书事,等于国务院负责人。把司马懿抬高到太傅的位置,(www.lishixinzhi.com)不合适再管事了。录尚书事就到了曹爽的手里。曹爽把自己的一批亲信都提拔起来,放在要害的位置上。这样整个行政架构就到了他手里了。曹爽尽力削弱司马懿,而司马懿的态度却非常谦卑,任由曹爽挤兑。司马懿是一个心思很深的人。在他看来,曹爽夺权对他正是个机会。如果说,曹爽不那么进逼他,可能他的机会反而少。要使你的对方消退下去,先要让他扩张开来。像吹一个气球,它吹得不够大的时候,很有弹性,不容易把它弄破。要把它弄破,最好的办法就是鼓励吹,气球太大了,太漂亮了,再吹大,轻轻一捅,“砰”就爆了。让对方无限膨胀,无限扩大,司马懿采取了两种方针。一个是在朝政方面,他保持退让的状态,当时何晏、丁谧、毕轨、邓飏这些人都是曹爽提拔上来的,算是京城中的名士,威风到不得了,个个风度闲雅,谈吐动人。何晏是古代重要的哲学家,但这些文采出众的人,参与到政治中,真行吗?在司马懿的鼓励下,曹爽就不断地膨胀起来,郭太后被他迁到永安宫去了,得罪了太后,是要付出代价的。
当时还处在三国时代,在对外作战时,司马懿都坚持自己领兵去打仗。从曹操以来,曹操、曹丕、曹睿的时代,他都是这样做。现在曹芳时代,打东吴,他也要亲自挂帅。当时朝臣有人劝他,这么大年纪了,派别人去。但司马懿坚持。他知道,战争对一个政治领导人来说,是建立威望的最好机会。通过战争的胜利,他可以让朝野维持对他的敬服。这种威望是深植于人心的。于是,正始二年 (241) 四月,孙权攻魏,六月,司马懿统军增援,吴军退。正始四年 (243) 九月,司马懿率军征吴。有个故事,司马懿打了这两仗,然后就躺倒不干了。据说,风瘫症又发作了!
早在曹操时期,司马懿就得过一次风瘫。后来证明那是装的。这一次,曹爽又想证实。正好有一个叫李胜的到荆州去做刺史。李胜拜访,司马懿坐在那儿,李胜进来,他要站起来表示礼貌,站不起来,丫鬟把他扶起来。他跟丫鬟说要喝水,丫鬟就端了稀粥来。他端起来喝,点点滴滴都喝不进嘴,沾得满身。瞧上去就是一个行将就木的人。李胜说,我要到荆州去,太傅是国家的栋梁,您病成这个样子,我心里很难过。司马懿说,你要到并州去,并州那地方跟胡人相接,您小心一点啊。李胜看他牛头不搭马嘴,眼泪都流下来了,回去就告诉曹爽,说太傅形神已离,神不附体,不足为虑。曹爽听后大喜,对司马懿戒备之心便松懈下来。
六年后的嘉平元年(249) 正月,皇帝曹芳出城给他父亲扫墓。曹爽兄弟也跟着去了,没带多少兵。洛阳城内立刻就动起来了。只见司马懿骑着一匹马,白髯飘飘的,精神矍铄,哪是个风瘫的病人,直奔皇宫找了郭太后。让郭太后下诏,说曹爽兄弟居心叵测,危害国家,要废除他们。虽然曹魏自建朝后,就规定后宫不得干涉朝政。但他只要把诏书拿到手,就算是有了一个合法手续。太后本来不管国事,又是武力相逼。她本来对曹爽有意见,说废就废了。
与此同时,司马懿长子司马师,也是一个狠家伙。一直担任中户军,禁军的一个首领,这部分禁军是一个基本可用的骨干武装。同时,司马师还暗下养了三千死士,分布在民间。加起来武装力量就已经可观。再加上司马懿威望高,派使者拿了太后的诏书,到曹爽手下禁军将领那里直接把兵权给收了,那些人不敢动。一瞬间,整个京城大权落到司马懿手里。
当时,朝廷大臣大多是跟曹爽的,但司马懿一动,就没有什么人敢有动作。这也是司马懿的威望所在。也有人在做另外的判断,当时很重要的人物是大司农桓范,也是三公之一。原是曹爽父亲曹真的属下,足智多谋。桓范趁着洛阳城还没安定下来,就匹马出城了,跑到曹爽大营去了。桓范一走,蒋济去报司马懿说,桓范脑子明白得很,他一去恐怕大事不妙。司马懿胸有成竹。他说桓范虽说有才能,可是他跟曹爽历来面和心不和。曹爽不是一个能用人的人,哪想得远。如果说曹爽一直听桓范的话,哪至于有今天。本来就不听,现在也听不了,不足为虑。桓范出的主意可真是很厉害。当时皇帝跟曹爽在一起。桓范说,您赶紧带着皇帝到许昌,许昌就是原来曹家最初兴起的地方。然后让皇帝发布诏令,说司马懿叛乱,以皇帝的名义发诏书平叛。这是很厉害的一招。因为司马懿是通过太后发出的诏书,从法理来说是不充分的。
曹爽犹豫不决。他还在等消息,司马懿到底拿我怎么办?这时司马懿就派人去传递消息。意思是你是国家的元老重臣,是皇室,司马公不会对你怎么样,可安享晚年。司马懿去送传递消息的使者,还指着洛水起誓,要是伤害了曹家兄弟,我们全家不得好终。曹爽心动了,与其去冒那个险,还不如平平安安的,就在京城里做一个富家公吧。实际上,曹爽一开始无限膨胀,但他内心还是脆弱的。这时,他心里很害怕,不想再跟司马懿斗下去。于是没有听桓范的话,投降了。回到洛阳便被软禁。不久,他的亲信,宦官张当,告发他怎么监视皇帝,谋篡皇位,叛逆罪。不仅仅是曹爽一人,曹家兄弟,曹爽亲信,何晏、丁谧、邓飏、毕轨、李胜、桓范全都算进去了。这时就可以看出司马懿的狠。这些人后来一律被杀,而且很多人因为连坐灭族了。
从此,朝政大权尽落司马懿之手。不过,过了两年他便死了,享年七十三。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政,到司马炎那时,水到渠成,来一个禅让仪式,学曹丕。司马家族的夺权过程,很大程度上是曹家夺权的翻版。
纵观司马懿的一生,有人形容他为潜伏大师。出道时二十多岁,来到曹操身边做事,一干五十多年,到七十多岁才执掌大权。最后把曹魏大权全部夺到自己手里,为西晋王朝的建立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从他五十多年的经歴,很多跟老子哲学对应。如【道德经‧ 上善若水】里说的“居善地,心善渊,动善时”。“居善地”就是善于选择自己的地位,在什么时候,什么地位对你最合适。“心善渊”,心思要藏得深,不能轻易给别人看出来。“动善时”说要善于把握行动时机。
如此看来,谁还敢说老子只会说“无为而治” ?证诸司马懿一生,老子简直是权谋宗师呢!